上一篇介绍了全脑启蒙的三把钥匙:接纳情绪,规范行为;描述问题,给予信息;总结需求,邀请动脑。
说起来似乎简单,实践起来又似乎不太容易。因为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惯性,去和孩子沟通。
为了配合夏天的身高,我家客厅里有一排矮柜子,夏天的很多书和玩具就放在她触手可及的柜子上。
很偶然的一次,夏天发现可以把一些东西塞进柜子和墙的缝隙里,于是这个缝隙里就充满了书本和其他的小东西。
我一边挪开柜子,拿出里面的东西,一边跟她说:“你看,你把书和卡片都丢到缝隙里,你想看的时候都拿不到,还要妈妈帮忙拿出来,这样很麻烦是不是?”夏天高兴的看着我,说:“是。”
第二天,我发现她又把书和卡片放到了缝隙里。夏天看我又一次把它们取出。
第三天,她仍然会往缝隙里面放东西。我有点往上蹿火,特别想把她拉到墙角,教训一顿。但是,我知道,这种大声威慑,可以起短暂作用,副作用却是让孩子对严厉训斥产生免疫,我不可能做到一次比一次声音大,于是,忍了。
我再一次挪开柜子,拿出东西。对夏天说:“你如果再把东西往这里面放,妈妈不会再帮你拿出来了,你可能过很长时间才能再见到这些东西,所以你要想好。”
夏天还是会往里面放东西,直到这个小小的缝隙再也塞不下一本书,我也没有帮她拿过。
在这个过程中,我在想,夏天喜欢这样做,无非是觉得有趣。她对我的警告完全忽视,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这件事情没有给她带来任何不愉快的后果,正面效应远远大于负面效应;二是,我所讲的话,对于一个19个月大的宝宝来说,她并不能够完全理解。
从利弊上来想,夏天这样做,对她自己来说是在做一件开心的事情,她可以了解缝隙里物体见的物理关系,开始她也可能对我搬开柜子这件事兴奋和好奇;不好的地方在于,这不是一个放置物品的好习惯,但是,有谁会在成人之后有这样的习惯呢?这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纠正的一个行为。
现在,夏天已经不再往里面塞东西了,因为塞不下了。两个多星期来,她不再对这件事感兴趣。我想,再过一段时间,我可以把她的这些书和卡片变出来了。
其实所谓打开孩子大脑的钥匙,再多次实践之后也没有那么复杂,最本质的核心就是在孩子的认知层面理解孩子,用孩子能明白理解的语言和行为来沟通。
总结和回顾了沟通方面的钥匙,我来介绍下面两把大方向方面的钥匙。
打通全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感官参与越多,效果越好。
其中视觉,听觉和触觉是宝宝们在学龄时,深度学习最常用到的神经链接。同一个老师讲课,有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有的孩子三心二意,这个和孩子学龄前没有训练好追视和追听有很大关系。
训练追视,我们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可以习惯的看着宝宝的眼睛,确保宝宝在看着我们或者我们所讨论的事物。
训练追听,可以观察我们在不同方向和宝宝说话时,宝宝是否会转向我们。
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任何事物鼓励宝宝深度接触。看到花,不仅描述花的形状,颜色,大小,还可以上前闻一闻,摸一摸。
我不再强制要求夏天不把东西放到缝隙里,我是希望她通过探索感受缝隙,自己通过实践明白,东西容易放进去,不容易拿出来。
钥匙4:有趣比有用更重要。
如果还记得,学龄前儿童都是右脑偏好者,就会一下明白,有趣大于有用就是先对右脑投其所好。
所有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指出“孩子们天生都是喜欢学的”我们所要保护的学习兴趣,就是要学龄前儿童感到有趣。他们的学习不应该是正襟危坐的。
妈妈们说话的语气和形式大于所说的内容。我两次和夏天说不可以把东西放到缝隙里,平静的语调也没能掩饰厌烦的情绪,而且当时夏天可能对我挪开柜子的行为更感兴趣,说话的内容自然被忽略,几乎一点作用都没有。
如果没有夏天,我可能永远也不会去细致的思考说话的语气,肢体语言,和场景对沟通效果产生的影响。这个力量很神奇,妈妈才懂。
P.S. 干货→打开孩子大脑钥匙的本质在于在孩子的认知层面理解孩子,以孩子为思考中心,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和行为来沟通。打通全感官,有趣比有用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