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开始写东西的时候,我们都必须回到内心,回到我们本真的自己,才能写出自认为比较满意的东西。是一种自我反省和认知,就是审视自己的灵魂!
时隔四个月,每次当有人问我最近哪本书最好,推荐一本我看看,思来想去还是说出了《皮囊》,或许不仅仅是感动,还有那么一种“真”在里面,文如其人的真挚,每一字句都扎在心底,坦荡荡的自然自白成长经历,让我不由得也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小时候期待的梦想,儿时画画都是在画一个北京城,我不明确想要的是什么,但就是想去寻找,而今时光已过去多年,我来到了北京城,就像崇达所说“在我看来,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村,现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边的小胡同,从大路走过来还是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弯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爷,开茶馆的四合院,蹲着吃东西的大妈,在路边摆棋的老人”,是的,我们所走的路永远不知道下一站的风景是什么,此时的流光溢彩非彼时的湛蓝天空!
以前不相信灵魂这种东西,现在开始相信了,而且还很确信,像崇达给父亲换墓地的时候,“趴在这片即将安放父亲的土地,亲切得像亲人。轻轻把骨灰盒放入,众人发出总算完成的欢呼,我不争气地偷偷掉了几滴泪。那一刻我很确信,父亲很高兴我的选择。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确信。因为这土地是那么舒服、温暖”,第二天母亲就做梦崇达给父亲的新房子很舒服。当身体贴着墓地泥土那一刻,真切的感到亲人一样的温暖,是这种灵魂像波光一样传递,背井离乡在外逃离不敢面对的你终究回到曾经的热土!
我生平一定曾路过
你洗过澡的那条河
你的六岁还浮游在水面
我抬起头
看到一个硕大的
橘子
悬在上空
我知道
这就是童年时代的
所有黄昏
大家都说我车控,还不如说是胡思乱想太多,嘈杂的时候居多,安静的时候稍少,不如比作自我面对,才发现那种“多”都是在逃避,虽然我反复告诉自己,既然人生真是个旅途,就要学会看风景的心情和能力。我也渐渐觉得接受不了那种轻盈,一缕青烟一样飘渺着,纵观历史,我不曾来过!
平时我们活动在固定一片区域,甚至那几条路线,你只是注重那个七尺高两尺宽的肉体就是人们常说的行尸走肉,我们还需出发前各自化妆、精心穿着,等到这城市的各个角落,扮演起维修工、洗碗工、电器行销售、美发店小弟……时间一到,又仓皇地一路小跑赶这趟车,搭一两个小时的车回所谓的家,第二天继续扮演各自的角色。我们同样是这个城市组成的部分,就是我们曾以为的美丽天堂。那个时候,这周而复始的二十四小时,从乡间带露水的小径走到太阳在西边树林间影影绰绰的暗光浮动在草丛里,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
在同李大人谈话后,他或许更明白了,所谓听再多的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在不知道怎么生活的情况下,会采用的是一种现成的、狭隘的、充满功利而且市侩的逻辑,这就导致自己疯狂工作,不让自己有空余时间,也不敢让自己有时间,这还夹杂着生存压力。其实我们更应该想想怎么生活,怎么变成享受生活,我看来,生活并不是那么简单梦想和磨难来充斥,理想的状态下还有阴谋,生活不是概念,还需要我们认真的来回答。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阿太走后留给我们的观念,也是本书的精髓。崇达最后提到写作的意义,便是有心就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马赛尔·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无论心照发现还是书籍发现,都希望穿过这所谓的皮囊去挖掘,从而带领这皮囊行走在我们要回答许多问题的旅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