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这些人生计划都没有如愿地实现呢,没有出国,没有创业,没有做成投行……如果你到了40岁并没有按照原定的计划实现财务自由呢?”
我眼前的这个年轻的90后,帅气,说话干脆,在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在一个自己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在保险业建立了自己的团队,买了房,买了车。这一次,他却来找我做一个生涯咨询,为他即将挑战下一个城市,下一个新行业,和下一段旅程,做准备。
你可以用“优秀”去评论他,这个已经促动不了他内心发动机的词语。他看似云淡风清般地回答我,”我会像现在我们坐在咖啡馆里一样,喝喝咖啡。”
我又问他,如果实现财富自由,你又想做什么?他说要他要拍一部电影。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呢?
”别人觉得,我这个人肚子里有点东西。”
这部电影,一定必须到财务自由才可以拍吗?我笑了,你曾经在大学不是已经实现了这个清单上的计划了吗?只为了别人高看你一眼,觉得你肚子里有货?
谁说只有财务自由才可以精神自由呢?
我的脑海里此时此刻却闪过了一部电影,一部15个普通人的纪录片——《生活万岁》,两位导演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拍下了他们的人生片段。
60多岁老夫妻,卖掉房子,租着棚户区,还要起早贪黑,做一种叫做“油墩子”的上海小吃,给公司倒闭的子女还债,计算着自己的退休工资,什么时候可以换个环境好点房子。
明哥,50多岁了,每天晚上骑着单车去夜排档做街头歌手,带着假发套,动作夸张,和每个客人谈笑风生。
一对盲人夫妻,每天相互搀扶着去街头卖唱,丈夫还想着换一台更好的电子琴,给妻子银铃般的嗓子去配乐,中秋节的晚上,他们啃着馒头,相互干杯。
得了癌症的年轻医生,扮演小丑去给白血病患儿带来笑声,他说,觉得老天似乎不太公平,为何让家里有两个癌症病人。
在高楼大厦做外墙清洗的“蜘蛛人”爸爸,一个人独自抚养着喜欢踢球的儿子,躺在床上和儿子交流,欲言又止。
山区里的老师,守着几个学生,为了传承知识,顶着家庭的压力,并没有像村里的年轻人那样都去大城市打工,怀孕的妻子默默流泪。
一个70多岁在西藏的三轮车夫,因为身体的病痛决定回老家了,临走时和车友们喝酒道别,车友跟他聊佛教,他拍着肚皮说,我信“自主教”。
年轻的妈妈带着自己的5岁孩子,开夜车,一边招揽生意,一边照顾女儿,有的时候,客人还和女儿聊天,有时只有他们两个人在路上,女儿给她嘴里塞一张海苔说,我爱你。
他们的人生在精英阶层看起来,就是导演说的“60分”,在贫穷,病痛,艰难,尘埃里挣扎,似乎完全是被生活推动着往前走,为何生活却可以“万岁”?他们在为谁呼喊万岁呢?
他们活出的是一种贴着土地的真实,他们并没有被现时的各种困难,不顺所压倒,他们的挣扎,努力,脸上淡然但不漠然的表情,即使没有微笑,内心确是实实在在的,他们没有停下风尘仆仆的脚步,也没有停下忙碌的双手。
这是一种投入生活,把握自己的存在感。这是他们对自己人生做的决定——不伤心,不悲苦,不埋怨,不屈服,不放任。
任长箴导演说,这部电影就是“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比起一些人的焦虑,有些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电影海报是一张张油画,每张上面都有这样一句话:谢谢你,让我看到生活中的光。
5年前,我每天上班坐地铁时,从春末到秋初,我都会遇到一个卖白兰花的老人,她60多岁了,在地铁通道里,她坐在小凳子上,脚下是竹篮,她低着头,把塑料袋里的白兰花摘下来,穿上铅丝,横放在篮子上的小木板上,整整齐齐地码好。我每天路过都会买上一两朵,而她也会冲我笑笑说,妹妹,上班去啦?
我闻着白兰花的淡淡的花香,开始在地铁里思考人生,每天开始用手机写一段文字,坚持了一年,一直到我开公众号,写简书。我要特别感谢那位老人,让我可以跳出我上下班的生活圈,看到别处的生活,她让我看到生活中的光。
生活的英雄,财务不一定自由,但是精神一定是自由的,就像《生活万岁》里那一个个不伤心,不悲苦,不埋怨,不屈服,也不放任的故事,那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