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十天,笔者思考了许多问题,越想越觉得,刘姥姥的身上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不但对于《红楼梦》探究很重要,而且对于现实生活,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位置,古老的东西只有与现实相结合,才能体现它应有的价值,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红楼梦》中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不同心理。
第一次刘姥姥进荣国府,刘姥姥的身份和表现出来的态度,显然是不对等的,甚至是丧失尊严的,这一切源于生活的压力,这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否则这个家就彻底玩完了,于是前往荣国府乞讨,她显得十分卑微。
第二此进荣国府,刘姥姥则是抱着一点侥幸的心理,希望能从荣国府占点便宜,但是,她还带了些瓜果蔬菜,这说明她还记得荣国府对她的帮助,算得上是礼尚往来吧!可以看出,刘姥姥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
第三次进荣国府就不一样了,刘姥姥拼命救下了巧姐,她完全可以不去救,但她为什么去救呢?一个单纯的念想,那就是要报答王熙凤的一丝恩德,这个念想非常简单,没什么大道理可讲的,就是性情使然。
相对于小姐太太们的尊贵,刘姥姥的身上则是充满了强烈的自卑感以及奴性,第一次与王熙凤见面交谈时,刘姥姥其实是很不好意思,很难为情的,曹雪芹用了“忍耻”一词来形容她的心态,刘姥姥的这种性格,主要表现在自私、无尊严、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当然,她羡慕这种生活,但是,她并不知道她的遭遇其实就是这群人所带来的。
与此同时,刘姥姥又是值得同情和怜悯的,她单纯、善良、仗义、可爱,而且历经沧桑,大智若愚,颇具城府,知恩图报,比如第三次进荣国府搭救巧姐,以及之后善待巧姐就非常能说明问题,等等,与她具有奴性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人本来就是立体的和多重的,刘姥姥这个人物能体现出如此“矛盾”的形象,正说明了曹雪芹高超的创作水平和《红楼梦》的伟大,如此的矛盾,其实也体现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特别是体现在绝大多数中国农民身上。
鲁迅先生把这种性格归纳为“国民劣根性”,并针对这个问题写了大量的文章,曹雪芹则是通过刘姥姥,反映了这个问题,因此,刘姥姥完全可以称之为《红楼梦》版的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两位文学大师的观点完全一致,可见,自古英雄,所见略同啊!那么,这种典型的矛盾是怎样产生的呢?
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环境,大家都知道,环境对人的性格塑造起着巨大的作用,环境的不同,导致两种人的文化程度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那么对事物的理解就更不一样了。
红楼里的小姐太太们在那种豪门的环境下长期生活,有着天生的优越感,所以林黛玉嘲笑刘姥姥为“母蝗虫”,小姐太太们都拿着刘姥姥当取乐的玩物,在她们面前,刘姥姥就是一个小丑,没有尊严可讲。
而刘姥姥则是红楼之外的人,与她相关的环境就是土地、村庄和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一个典型的底层民众,刘姥姥具有底层环境所带给她的所有特点,用这样的第三只眼来审视红楼之内的人和事,自然所见到的当然是另一番景象了。
刘姥姥想占便宜,打秋风,让自己过上温饱的小日子,没什么大的追求,于是,有了她的“恶”,而正是由于她的单纯,由于她的没什么大的追求,才有了她天生的淳朴,她才会因为王熙凤的一丝恩德,而拼命地搭救巧姐,于是,有了她的“善”。
红楼内的小姐太太愿意出钱,让刘姥姥打了一点秋风,占了一些便宜,红楼外的刘姥姥则愿意出卖尊严供小姐太太们开心,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兑换,更是一种出卖尊严的交易,然而双方可谓可取所需,当然刘姥姥在某种程度上并非处于本意。
刘姥姥的心中,根本就没有尊严的概念,她心中只知道柴米油盐酱醋茶,现实的压力迫使她值得出卖尊严换取更多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对她而言,相比眼前实实在在的银子而言,尊严并不重要。
就算到了今天,这种“劣根性”依然大量存在,可见,爱面子,讲排场,重视眼前利益的心理,比较扭曲和变态的价值观等,始终具有巨大的市场,目前,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要真正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实现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应该尽量将这种“劣根性”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