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养了两条小鱼,一红一黑,黑的大,红的小。
每天娃都很认真要喂食它们,但每次红鱼都会被黑鱼抢食。
今天娃依旧积极的去给小鱼儿们投食,几分钟以后,一脸郁闷走到我面前说:
妈妈,今天红鱼只吃到2颗鱼食,其它6颗都被黑鱼抢走了!!
我正在忙着收衣服,并没有在意她说的,随口答了一句:也许红鱼吃饱了呢,它身板儿小一些胃口自然也小一些。
娃立刻激动的反驳:不是的,才2颗怎么可能吃得饱!
我放下手上的事儿,准备好好聊一聊
我: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它没吃饱?它既然没有来抢食,就说明它也许并不饿。你不用帮红鱼做决定,替红鱼担心饿。
娃:我没有!红鱼是想吃的,但是它不积极、不专心,所以每次都吃不到!
我:为什么你觉得红鱼不积极呢?
娃:我每次去鱼缸喂鱼的时候,黑鱼就一直打着转游来游去,就容易先遇到鱼食;红鱼懒得很,基本不怎么动,就只吃得到离它距离近的。有时候,我把鱼食丢在红鱼的附近,等红鱼反应过来,黑鱼已经快速游过来吃掉了;
我:那为啥又说红鱼不专心呢?
娃:红鱼每次吃到一颗鱼食以后,就游到一边玩儿一会儿,不专心等着吃食,一点都不专心!
我:呀~我怎么觉得这只不专心,边吃边玩的红鱼这么眼熟呢?你觉得像谁?
娃嘿嘿笑:像我~
我:那你觉得红鱼明天要怎么才能吃到该它吃的鱼食呢?
娃:要积极游动,准备好吃鱼食,而且要专心吃饭,不能边吃边玩。
我:那如果你是小鱼儿,你当积极的小黑鱼还是当不专心的小红鱼?
娃:小红鱼!
我:好了!小红鱼,专心的去刷牙吧!
故事到这里,娃很快就忘记这个小插曲了。
陪娃睡觉的时候,我回想这一段对话,问自己:
我们是积极的小黑鱼还是漫不经心的小红鱼呢?
是跟小黑鱼一样的专注还是像小红鱼那样吃与玩两不误呢?
凡事都有两面性。一直处于积极状态的小黑鱼也许容易累,过度积极还容易走入太执着的纠结;漫不经心的小红鱼难道不是我们一直心生向往的闲云野鹤吗?而且,虽然可能只吃得7分饱,不也活的好好的,每天跟黑鱼在一个缸里做着几乎一样的事儿。从面儿上看,两条鱼并没有什么生活品质的差异。
特别专注的小黑鱼因为目标清晰,所以更容易吃到鱼食,成长的快,但也错过了一部分玩耍的风景;小红鱼晃晃悠悠,吃吃玩玩,啥也没耽误,也许是抢不到更多,但胜在沿途看到了更多的风景,用时下流行说法就是:佛性。
想想我们自己的成长过程,无论是求学阶段还是职场打拼,都有所谓学霸与其他学生、精英与普通职员,富有上进心和安于现状的两个群体。学霸和精英付出更多时间在学习和工作上,也相对的会失去其它一切事情的体验。
当然,以上角度我的预设前提是,小红鱼和小黑鱼是具有同样能力的,只是大家选择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如果再换个角度,预设它们的能力不一样:
小红鱼有能力但态度不认真积极,就像龟兔赛跑里的兔子,失去了本该属于自己的胜利;
小红鱼没有能力,还态度消极,于是注定loser;
小黑鱼有能力且有态度,于是获取的资源越来越多,个人成长也越来越好,进入良性循环;
小黑鱼没有能力但仍然态度积极,就像笨鸟先飞,最终成为胜者。
你看,就像孩子们玩儿的万花筒,不一样的角度,换个视角,一个小小的喂鱼也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当然了,我们都不是鱼,所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做一只小黑鱼还是小红鱼,其实都可以,只要自己知道:我为什么做这个选择?用一句特别经典TVB港剧台词结尾: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