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分享的书是《孩子:挑战》。
这本书的作者是鲁道夫·德雷克斯和薇姬·索尔兹。其中鲁道夫·德雷克斯是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而这本《孩子:挑战》则被称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之作,值得每一位家长阅读的育儿经典。
书中不仅有理论还有很多案例分析,可以很好地指导育儿实践。今天主要讲述其中关于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部分。
一、权力之争
你认为只有成年人之间才会发生权力之争吗?NO,NO,NO。其实家长与孩子之间,每天都可能发生很多权力之争的场景。
例如,孩子想要吃糖,家长不让吃。也许这一次孩子暂时放弃了,但是过一会儿还会再次表达想要吃糖的愿望,或者发现糖果后偷偷吃掉一颗。在吃糖这件事上家长与孩子就发生了权力之争。
再例如,晚上9点钟,是原计划孩子上床睡觉的时间。到9点以后,孩子一会要求喝水,一会要求读书,一会又想玩玩具,好不容易躺下了,又说要起来上厕所。如果家长一再满足孩子要求,把睡觉时间往后拖,或者家长一声怒喝,孩子最终眼里含泪地躺下睡觉。那么在睡觉这件事上,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发生了权力之争。
二、判断方法
当与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怎么判断是不是发生权力之争了呢?主要方法有3个。
第一,看利益。家长们需要扪心自问,在冲突事情当中,家长是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威,还是真正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想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二,看结果。针对同一事件,家长与孩子之间是否反复出现冲突。经过多次冲突以后,孩子仍然有同样的行为或类似的行为?家长的状态是什么?有没有感到愤怒或生气?
第三,看语气。家长的语气是强硬的、越来越愤怒的,还是平静踏实的。从家长的语气就很容易判断出是不是发生了权力之争,因为当权力之争发生的时候家长说话的言辞往往是越来越激烈的。
三、解决之道
其实分清了实际情况,很容易就能找到解决方法。
第一,认清并坚持家长要做的事情。拿吃糖这件事来举例,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欢吃糖,那该怎么办?任由孩子去吃吗?要有原则地坚持。
找个时间邀请孩子一起来帮助你解决这个问题,和她协商每种糖果每天可以吃几颗,如果当天吃糖的数量超额了怎么办,什么情况下可以多吃一颗糖果,协商好了以后就按照计划执行。最初,也许孩子的糖果吃到了规定数量仍然想吃,并且可能会由此引发哭闹、发脾气,这时候需要家长温柔地坚持。
第二,用行动代替语言。为什么在教育孩子时候经常出现的一个场景是:家长在一边说了很多话,孩子却继续做自己的事,似乎完全没有听到家长的话呢?因为家长说的是无效语言,并且长久以来的习惯已经把孩子培养成了“聋子”——家长发脾气以前,所说的话可以不用听。
如果希望改变孩子的某个行为,应该用行动代替语言。例如,你完全无法接受孩子在沙子里打滚,那么就在他打滚的时候平静地把他抱出来,如果他能够换一种玩法就让他继续在里面玩,经过几次以后他就会知道哪种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能做。
第三,退出冲突。这一点要求家长有自我觉知的意识,因为家长也是权力之争的一方。如果家长认为自己有权利支配和控制孩子,那双方之间一定会不断发生权力之争。如果家长愿意做孩子的领路人,重视孩子性格和行为的培养,就需要用了解、鼓励、合理后果、相互尊重等方法,去赢得孩子的合作。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天使,从天使来到我们身边的那一天起,我们拥有了做父母的资格。天使成长的每一天也是我们作为父母共同成长的一天。只有用心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这个过程很难,但却非常值得做。
作者:啵妞 river_me
日期:2019年11月17日于北京
参考书目:《孩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