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初年,(秦穆公四年)国家动荡,国力较弱,对于野心勃勃的君王一一秦穆公而言。当然,要拉拢当时力量强大的晋国,以便将来夺得霸主之位。
有人说,秦晋之好,全是秦穆公的计谋,只图取对本国的利益,丝毫不顾及"仁""义"二字。不然也就不会有崤山之战和彭衙之战了,晋国国君刚刚身死,就赶快收拾行装,与晋交战;还有人说,秦穆公竟只听烛之武一人之言,便背信弃义,"与郑人盟",还发派军队保卫郑国。相较之下,倒显得晋文公是一个"仁""义"的君子形象。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对此,我想为秦穆公伸辩。在历史上,秦穆公曾与晋军交战。在这场交战中,军却没有以往那样在战场上战无不胜,陷入了绝境,士兵被敌军彻底包围,眼看快被消灭,穆公已认识到自己有战死的可能性,这时敌军的一角开始开始崩裂,一群骑马的部队冲进来,靠近秦穆公的军队协助战斗。这此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部队非常勇猛,只见晋军节节败退撤走了,援军保护穆公脱离险境。到达安全地点后,穆公向这些勇敢善战的士兵敬礼,并问他们是何方军队?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以前吃了秦穆公的名马,而被赦免死罪的农民。
这些农民此穆公的部队更勇猛,为了报达救命之恩才拼命奋战。秦穆公的得救,完全是他以前救三百余条性命的恩德救了自己。不得不说,秦国的《秦律》以严酷著称,而秦穆公却与别代君主不同,将完全的"法治",注入了几丝"情义"。在当代,这几丝"情义",便可救上千,万条百姓的性命啊!自古帝王视人命如草芥,施行暴政的,不算少数。而秦穆公却放下身段,饶恕了那些农民,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你怎么能说他没有仁义呢?至于弃盟国,亲敌国一说,是迫于局势,天下大势所趋,再是晋文公的确在日后,会吞并秦国,可若真等到那个时候,后人将又如何评论晋文公呢?在最初的时候,秦军曾帮助晋军回国,在这时,秦晋还未结盟,谁又能说这也是秦穆公完全出于利益的角度,而去伸出援手?
正因如此,"义"大于"利"才是来秦穆公夺得春秋五霸的根源所在。这不,曹操也正因"利"与"义"之间权衡,夺了个一代枭雄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