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教育机制的演变和中国经济南移的原因
教育
太学 国子监 书院 科举
太学
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属于官学。太学里先生称为博士,学生称为太学生或者博士弟子。太学开设《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光武帝便是太学毕业的太学生。
书院
书院是唐宋至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始设于唐,发展于宋。
中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郑州的嵩阳书院。
宋代教育机构分公和私。公立学校称为学,如国学,州学,县学。私立学校称为院。
所以宋代私立书院的盛行,标志着教育不再是有朝廷垄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各阶级的文化水平,为宋代经济文化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举制
隋之前选拔官员是九品中正制,普通的人没有仕途的机会。
隋开始科举制,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一级级考试走仕途。
明清时期考八股取士,流于形式。
清末废除了科举制度。
总之,历史不只是时间的叠加,它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比如唐代取士是成绩加被举荐。宋代的科举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大的改革,如常科的科目减少。有常科,制科,武科。
明清时期的考试级别很清晰:
秀才是通过了地方的考试,称院试。
举人是通过了乡试,属于省级考试。
贡士是通过了会试,由礼部主持。
进士是通过了殿试,由皇上亲主。
头筹才能称为状元,这些级别常识需要大体了解的。
当然科举制度利弊也明显。
利是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化艺术的发展,为唐诗、绒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弊就是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导致了家庭悲剧,官场腐败。
戏曲《陈世美》应该就是科举制度的病诟。
人文历史是演变的,进步的过程。
经济历史是人文历史的附着和演化物。
经济
中国经济为什么会在隋唐出现了北衰南移的大动向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皇帝时期就有了桑蚕业的先进生产力,加上黄河流域的灌溉农业也是主要的经济基础。中国版图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河南、山东,安徽,山西这些北方地区,但到了唐代安史之乱之后,中国经济逐渐由北向南迁移。
综合原因总结为:
一、黄河水患。
周朝时候黄河开始出现水患,宋朝最严重。河南开封的传说“城上城”也说明了当时黄河水域的水患情况。
二、政治腐败。
地方官员对治水款项的截流。唐代北方藩镇割据造成了政府收不了税收,只好开发南方的经济。
这样唐至明清,南北方漕运比例为十比一。
三、边境乱
宋朝与辽、夏对峙时期,边境不安,人心惶惶。
四、金人统治时期,屯兵围人,造成了北方农业的荒废。
五、蒙古军队的残杀。
六、元代政治黑暗。
元代寺院的僧徒扰民,政府的官田制,都使得农民逃窜。
这样,至明代嘉陵年间,中国经济的南移最终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