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乃虚无?但突然你的奇迹来临
穿过时间。于是这胳臂,
昨天你几乎还嫌累赘,向某个
你不认识的人突然允诺
故乡,他不曾认识的。故乡和未来。
于是他情愿走最艰辛的路,
走向它们,如走向圣孔波斯泰拉,
漫长,把一切抛弃。
——里尔克 《几乎还无所谓:与你相偕……》
我站在甲板上看风景,听着汽笛长鸣。江上船只往返,水光闪动帆影,远处红日时现。同样这一江水、一座轮,归途上的我心中所思却和来时殊异。在遇到她以前我不怕死,不惧远行,也不曾忧虑悠长岁月,现在却从未如此真切过地思虑起将来。
——饶平如
一九四六年,饶平如二十四岁,他所在的部队驻扎在江苏泰州,父亲来信,叫他回江西参加弟弟的婚礼,并借此休假机会定下自己的婚事。
在临川的未来岳父家中,饶平如第三次见到了毛美棠,前两次见面还是小时候,两小无猜,这次见面一见钟情,两人的命运紧紧相依。饶平如说到一个细节,那天在桌席上,未来岳父问他是否吸烟喝酒,他说不,日后回想起来:“其实酒我倒是喝的,但此时情况特殊,不必回答得过于仔细为宜”,为了给美棠的家人留下好印象,他选择“审时度势”。这些细节都装进了他的故事盒子,这就是《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战争年代,他们辗转流离,终于等到战火平息,挑战接踵而至。第一桩是谋生养家,第二桩是二十二年的两地别离,第三桩是始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疾病,伴随着年纪的增长,愈来愈重,愈来愈难以承受。二零零八年,美棠过世,饶平如有无尽的回忆,他喜欢丰子恺、叶浅予,便照着他们的画风,细细描绘他和美棠的故事。
饶先生织就了一张记忆的网,无论是乱世中难得的浪漫与兴味,还是相聚时的默契与温和,越是细微的点滴越是记得清楚。他记得美棠第一次动手做肉丸子,记得和一干亲友打牌,记得他俩一起过的中秋……他把这些统统画下来,他说,“对于我们平凡人而言,生命中许多细微小事,并没有什么特殊缘故地就在心深处留下印记,天长日久便成为弥足珍贵的回忆。”他们俩之间有着绵密的深情,携手共度柴米油盐,生活琐碎,而在大是非面前,也绝不含糊,这是他们辽阔人生的境界与底色,也让他们的爱情无比动人。
一九五零年,饶平如和毛美棠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也就是那年,他的谋生“试验”接连失败。饶平如特别记录了一件事情,八九月间,一位解放军军官来家里,谈些部队里的事情,他听了之后,心里闷闷的,美棠深知丈夫的心思,来和他聊天,谈未来的生活,饶平如说,他渐渐缓过神来,又觉得可以好好地过下去了。
一九五八年,饶平如到安徽六安齿轮厂劳教,两地相隔,单位要求美棠“划清界限”,美棠并未理会,他们从未中断过书信联络,孩子们稍大些后,也都与父亲保持通信,难能可贵的是,他们都平和、坚强、独立、温暖,共同地支撑家庭,其中冷暖自知,饶平如保存着妻子写来的每一封信,因为年久湮没的内容,他在旁边用笔誊写好,认真地保留着,那些信纸上写的都是,比如饶平如每个月寄些钱回来,美棠叮嘱,“你一定要将营养费吃掉,我虽身体不好,但我头晕病几年不发了,并不像你会晕倒有危险,又是一个人在外无人照顾”;信快写完了,美棠说,“下班还得给别人补课去,一天到晚不得休息”;说到写信给三儿子办病退,“……但要我写好一封,我也不知怎么写好,再提到这些事,我就心烦”;平如写信来说春节不回来,美棠说,“你说今年春节不回来,也好。我恐怕过了年就要退休了,等我退休了你回来,我也在家陪陪你。”
晚年的饶平如和美棠继续品着生活的甘苦,尽管美棠的厉害话总是多些,饶平如却不让孩子们为自己抱不平,他这么说,人家教育自己老公,跟你们什么相干。饶平如虽两度急病手术,但恢复良好,美棠却落下病痛,多年为肾病所累,她最后的岁月,失去了记忆,糊涂的时候思维错乱,饶平如说,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几十年分离也从未有过的孤独,美棠去后四年,因为晚辈在网络上晒爷爷的画,柴静的发现,他的画册经由装帧设计家朱赢椿的手在二零一三年五月出版,书的最后,他画了一张《老伴图》,上面写着:
美好回忆
棠棣开花
平生鸿爪
如此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