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张元济
读书治学是每一个读书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关于读书治学这个问题季羡林大师在《季羡林谈读书治学》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1.读书的重要性
中国有句古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足以见得读书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可是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呢?
关于这个问题,先生在书中给出了答案。人类千百年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千百年来,人类的文明、智慧因为书籍得以保存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得以传承中华文明五千年文化。
2.博览群书
季羡林先生是一个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拥有那么多的学问,跟平时的爱读书分不开。看的书多了,难免有些是最喜欢的。对于喜欢看什么书,季羡林先生在这本书中罗列了一些,分别是:《史记》,《世说新语》,陶渊明、李白、杜甫的诗,李煜、纳兰性德的词,《儒林外史》,《红楼梦》,陈庚恪的《寒柳堂集》《金明馆丛稿》
3.对待学问
很多人对待学问,往往是写了论文就算完事了,研究的问题后续如何并不关心。而季羡林先生则是抓住一个问题,终身不放。
1947年季羡林先生写了一篇论文《俘虏与佛》,用汉文和英文发表,限于当时条件,有几个问题勉强得到解决,但并不满意,先生耿耿于怀40余年。到1989年得到的新资料,又写了一篇《再谈“俘虏”与“佛”》,之前不满意的问题这才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季羡林先生认为只觉得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对待学术气也是,要终身以之。
4.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收集资料要广征博引,巨细不遗,收集资料越多越好。
关于如何搜集资料,先生认为有用的资料抄在上面,分门别类加以排比,不能随便收集到一点资料就动手写长篇论文,只要与你要写的文章有关的论文和专著的目录,必须清楚。
5.如何利用时间
在这个手机泛滥的年代,时间已经被分割得越来越碎片化。如何更好利用时间是现在很多人面临的问题。而对待时间的问题上,先生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用一只耳朵听另一只耳朵关闭,集中到脑海里构思写文章,先生烦开会,但有时无可奈何,只能在步行,火车上飞机上汽车上,都是思考不停,渐渐地养成了习惯,只要一坐下,一闻会为,就心花怒放奇思妙想,翩翩飞来,文思如万斛泉涌,在鼓掌声中,一篇短文,既可写成。
6.才、学、识
季羡林先生认为要想从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应在四方面下功夫:
理论,除了马克思主义以外,古今中外一些所谓唯心主义哲学家的著作,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推理方式,也要认真学习。
知识面,不管探究的范围多么彩霞,多么专门,只要在知识广博的基础上,眼光才能放远,研究才能深入。
从事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应学一点科学技术知识,最好精通一门自然科学。
对西方当前流行的各种学术流派,加以研究,了解其轮廓。
外语,外语是世界语,要达到读、译、听、说、写的标准。
汉语,写文章能够准确、鲜明生动。
7.研究学问的三个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
第一境界,一个人登上高楼,看见一条漫长的路,一直引到天边,不知道有多长。形相说明了一个人立志做一件事情时的情景。志虽然已经立定,但前路漫漫,还看不到什么具体的东西。
第二境界,在工作进行中一定要努力奋斗,刻苦钻研,日夜不停坚持不懈,以致身体消瘦,连衣服带子都松了,但并不后悔,英勇往直前。
第三境界,这点很关键关键,根据自己的体会,立志做一件事情以后,必须要这样的精神才能成功。
8.用历史眼光看待问题
真正了解自己,了解历史,了解世界大势,真正了解我们的民族的过去和现在,看待一切问题,都要有历史的眼光。年轻人看待自己要有全面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