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一直以来我所坚守,都是能为男性发声,也能为女性发声。道德的枷锁不该落在任何人的头上,道德只是约束,而不是囚笼。
中国人谦逊内向,群体大类的道德感更强,自古往今来传统礼教深入骨髓,翻看旧书常常觉得,传统中国人隐于倾诉欲望。男子还好,女子尤其明显,旧时女性谈论欲望便被扣上不守妇道的帽子。
如今这些封建旧疾已有改善,但不彻底。街市上倘若无意听到有男女性谈论欲望和性,定有人面红耳赤,继而回头一个人暗恼这些人不正经。我曾亲眼见过一对情侣在地铁的椅子上激烈的亲吻,旁边路人小声嘀咕不知羞耻。
无人规定公共场合不能接吻,也没有任何一条法律指责不能谈论情欲。这本是人之常情,原始的本能,却在道德的枷锁下变得有色。前几天我的一个学妹为女性发声,认为道德捆绑在女性身上,女人不能穿短衣衫,不能谈论接吻与性爱。
这是难以理解的事情,凭什么女性失去了属于自己的自由,继而远眺,我们可以发现甚至不仅仅是女性。内敛的中国人对这些话题都避之不及,两性的教育匮乏的紧,我在网上看到滑天下之大稽者,可悲到连女性和男性的器官区别都不清楚。
这是一种沉默的悲剧,以至于很多青年男女性酿下大祸,隐晦的我们看到了一种压抑的欲望,闭口不谈的欲望。爆发的时候,往往就是祸端的开始。
近些年各大社交平台上,男女性对立爆发的严重,女性厌男恐婚,男性痛批女拳,营销号带节奏,少见真正为男女平等发声的人。但准确说其实是互联网掩盖了大多求和的人,而刻意放大了矛盾的碰撞。
真正发声的人消散在舆论的浪潮里,愚昧的人跟风,有知的人沉默,在一次次碰撞中,这看似繁华的盛况下,却起伏着各种暗流。所以有时候我闭门内省,在沉默和发声之间踌躇不定。
我自然不会像鲁迅一样伟大,“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但我既然生在盛世之中 就希望看到更多暗涌下的问题,而为此发声。
我既不是炬火,也不算萤虫,但我也为这一世发光。
云的键触
2020.4.12
反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