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是一个开学,三年级的教室里,又见到伙伴们,大家满是兴奋,却又抱怨着暑假太短,作业还没写完,叽叽喳喳。阿刚是班上的转校生,陌生的面孔,陌生的教室,她不说话。然后,不知道是阿达先开的口还是阿刚先开的口,也不知道开启生命交集的第一句话是什么,阿刚和阿达就成了好朋友,但印象中也不至于是形影不离的那种,就是说得上话吧。
02
五年级了,她俩分在了同一个班。那时,她俩更近了。一起检查卫生,一起被大队辅导员教训(导致现在提到她还是可以没完地说她的坏话,哈哈),一起吹个口哨,一起去镇上逛逛饰品店,拍个大头贴。
六年级了,她俩分在了不同班级。变成了见面打个招呼的关系,却也并不感到有什么,陌生到熟悉再到偶尔见面打招呼的关系,就是那么自然地变化着。
03
小升初,阿刚到外面更好的学校学习。她俩的联络就更少了,后来又各自考上了不同的高中,期间靠着几封书信不至于断了联系。庆幸的是放假的时候,也会到彼此的家里住上几天。阿刚的家位置有些特殊,阿达坐车坐的胃里翻江倒海也愿意去睡几晚。阿刚晚上总有说不完的话,阿达实在扛不住睡着了,阿刚就开始打不完的电话。
04
2013年的夏天,虽然不是同一所学校,但阿刚和阿达都来到了杭州,这个美丽的城市,也是在这里,她俩又开始纠缠不清了。
十年,可以改变一个人太多。此时的阿达和阿刚,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了。
阿达在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身边的人考虑的是就业、考研、保研,平时看看剧,逛逛街,吃个饭,过着一般大学生的生活。阿刚在一所民办的高校,学费就快是阿达的四倍了。她们喜欢化妆,喜欢打扮,她们也逛街,只是都是一些更高端的商场。她们要出国,去到不同的国家。
阿刚个性张扬,她活得光鲜亮丽,使不完的自信,近乎偏执地尝试想做的事。她说她不会为别人打工,要有自己的事业;她说以后要让自己坐的是头等舱,买得起prada;她说,她不羡慕别人。
阿达则不然。她好似不怎么有棱角了,不再拍着胸脯说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她也不知道自己是内敛了还是没有自信了。她话没有那么多了,对周围的事物也不太有兴趣,整个人都淡淡的。
看起来,她俩应该没什么好聊的了。但是,人有些时候就是真么说不清道不明的。阿达过年还是会去阿刚家小宿,但不用再坐车了,阿刚开车亲自接送。阿刚到阿达家,不再过夜,她说要带的化妆品太多太麻烦。她俩还是有说不完的话,她有她的想法,她有她的态度,互相表达着。
阿刚相对是个强势的人,但是阿达总能笑笑不说话,不认可但也不继续争论,就这么和而不同。阿刚喜欢给阿达发自拍,阿达更多时候只会回复“哦”;阿刚喜欢给阿达打电话,阿达经常有事聊不下去;阿刚喜欢讲口红讲包包,阿达总是一脸懵逼······但是,她俩还是占据着彼此很多。
后来,有人也会问:你俩怎么会好到一块儿的啊?是啊,阿达和阿刚也会问对方:我俩明明完全不一样,怎么会好的?
阿刚说:应该是因为阿达从来都把自己放在跟她一个水平上来相处,不会因为阿刚比她多了几个金子而改变什么。而且,阿达从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谁的身上,正好跟自己互补了。
阿达说:是因为阿刚的死缠烂打。阿达也有过不少好朋友,但是都没有深交下去。曾经也有人像阿刚一样喜欢给自己打电话,但是回应的冷冷的,就不打了。只有阿刚,百折不挠,才结下了这段“孽缘”。
05
其实,也不必要知道究竟为什么。
反正,阿刚想做代购,阿达会不顾家里人反对给她做国际苦力。说实话,代购是真的累,但是阿达喜欢在免税店、专卖店、饰品店里的一处,看着阿刚拍各种照片发朋友圈,喜欢看着她用稍显生疏的英语跟店员交流,喜欢她努力的样子。
反正,阿刚各方面对都会为阿达着想,带阿达吃好吃的,不厌其烦地灌鸡汤,希望阿达过得更好。
她俩从未称过对方是闺蜜,也从来没有过矫情的时候。但是,就是好的实实在在的。
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个美国动画《猫狗》。它们从出生时就"住在一起",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狗喜欢摇滚乐而猫不喜欢;狗生来喜欢追垃圾车,而猫却不是。它们的个性如此鲜明,然而却又是最好的朋友。它们团结友爱、互相支持--当然,它们没任何选择。
《猫狗》的创造者,著名卡通制作人彼得·汉拿说:“猫狗'告诉我们只要有爱心,懂得包容和理解,无论性格多么不同都可以成为一辈子的好朋友和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