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宅在家里,多了许多陪伴孩子学习的时间,我们常常强调学习的陪伴,到了四年级这个阶段,再也不是像低段时期时刻督促,更多要给予孩子自身缓冲和反思的关口,才能让她对题目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不要急于去反馈答案,要让她记住这个思考的过程,我把其称为理解力,只有对文字内容和相关题目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翻译解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记忆。
本文想从中英文学习的几个现象来反思我们在理解力上容易走进的若干误区:
1.大语文背景下,阅读能力显得尤其重要,但是,你真正掌握了阅读方法吗?
无论是国外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还是朱子读书法中所强调的六步读书法,如果只是停留在读而不思,浮在面上,没有接下来下一步的分析和交流体会,就不会因为读书而提高理解力,也就会出现很多人反馈的我孩子从小就喜欢看书,可是为什么讲不出来,无法分享。毕淑敏小说中曾谈到她自己的经历,如何看书,讲书,人的记忆就是这么奇怪,你在看书时候产生的百转千折的体会,如果不用热笔及时记下来,很快热情会冷却,所以提倡经典书要多读,反复读,写下自己的感悟,或者是开展读书心得交流,这些都是能让书中的精华,思想真正滋润心灵的好方法,当然不是一以概括,要根据不同的种类适当选择是精读,略读还是泛读,在辨别选择的过程中也是增强提升理解力的过程,也是学会归纳分类的过程。到了高年级段,语文阅读理解明显增多难度增大,其中包括字义解释,修辞手法运用,包括总结中心段落,包括从某一段落分析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如果没有平时阅读力的积累,在阅读速度上提升不上去是一方面,对于文章的理解才是真正的软肋,我们提倡在阅读基础上开展一定量的练习,曾经我认为两者是矛盾的,不要因为做题影响孩子阅读兴趣,后来我发现这并不矛盾,就好比阅读中要带着思考一样,毫无压力的阅读只能是看杂志的消遣,读经典文章的过程本就是调动我们全身的情感情绪,和作者一起经历悲欢离合的过程,而只有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了这个过程,我们才能潜移默化地去做好题目,而不是刻意去背诵做题的技巧,所以我认为训练是必要的,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也学会了分析,优秀的作家正是在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忆中完成了作品,而我们也是在最开始笨拙的模仿,造句,刻意的方式中积累,最后到了情感句子的运用自如,多积累,多模仿,多练习,一定是通向自如表达情感的必由之路。
2.英文学习中理解力和逻辑能力如何提高呢?
昨晚听了一场关于pet的讲座深受启发,孩子从小就开始英语学习,班里同学们每天在软件上比拼阅读数量,但是量上去了,质就一定提高了吗?和中文学习一样,任何语言的学习都需要词汇和句子的必要积累,我们孩子记忆力好词汇不成问题,但难点就是长句的解读和分析,学习中走进的一个误区就是不求甚解,也就是似懂非懂,看一篇英文阅读只是大致浏览了解了意思,但对上下文的联系并没有深入理解,在真正面临一些理解题,或者讲出文章的某段内容时就无法陈述,所以我们看似读了很多绘本,但理解力并没有提升。
讲座以这篇阅读为例展开的解读让人印象深刻,且不说孩子,我们大人在面对一些长句难句的时候也是习惯跳跃,只是看关键词,正如看中文时候,有时候也是习惯性跳过一些比较繁复的片段,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些书籍总是束之高阁不去阅读,无法超越的原因,我们总是倾向于简单轻松的语言,也就是消遣。
所以说,无论中英文,读书如果只停留在泛读,缺乏精读,终究是无法提升的,孩子的英文,一定要有专门的积累和练习才会提高,只有读,没有记忆,思考是无法长久的!
作为家长,在孩子阅读遇到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和他一起去面对困难,而不是跳过,当你帮助他分析了一个长难句,他会发现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进而克服畏难情绪,学会抽丝剥茧的阅读方式,进而更好地理解,分析,提升逻辑思考能力
当然,这并不是刻意说我们学习英语就是去主攻这些长句难句,无论中英文学习都包含着语法修辞口语等多个方面,但只有提升理解能力,其他的能力才会顺应提升,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将学习某一篇文章的收获迁移为自身的能力,否则,很容易陷入为了做题而做题的困境。
是否去参加这些考试并不重要,有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如果还不能静下心来去思考理解力的不足,习惯坚持的不够,就会陷入盲目忙的境地,希望和孩子一起探索方法,坚持在阅读中思考,积累,表达,写作,唯有如此,能力才不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