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第一》太史公书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三代世表第一》:“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记,尚矣。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春秋末到战国之际,诸子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都“托古改制”。“托古改制”的理念来自于对于祖先的崇拜,古人认为祖先都是圣哲,先王都是明王,因此产生出一种观念:越早越好,越早的人越圣明,越早的时代越盛世。
于是儒墨先推出尧、舜、三王(禹、汤、文王);道家不甘示弱,推出黄帝,黄帝列在尧舜之前了;农家不甘示弱,推出神农,神农又列在黄帝之前了;阴阳家不甘示弱,推出伏羲,伏羲又列在神农之前了……
这便是层累的古史,出现越晚便越是靠前,譬犹集薪,后来者居上。
所以儒墨不说黄帝很正常,没啥可怪的。
到了战国后期,这些东西经过整齐,形成了一套古史系统,所以在这时候的一些书里,这些人物就都出现了,比如《庄子》里,不仅有黄帝,还有伏羲、神农、尧、舜、禹、汤、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