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热,其实是当代知识分子对自身处境的一种表达。民国只有当进入历史之后,才会显现出别样的美好,成为我们追寻理想、反衬现实的坐标。今之视昔,和今之视今,自然是两种景观。毫无疑问,民国热中的民国景象,尽管比教科书要接近真实,但也是建构出来的,与民国当事人的自我观感便有极大不同。正如我们今天对现实充满了牢骚,民国人对他们身处其中的时代是一样的感受。
当然,即便如此,我还是得说民国那个时代比较比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更有趣更好玩。民国是个新旧交替的剧烈震荡的时代,那辈人毕竟还受过旧世文化的熏染,还有传统文人士夫的人格追求,也就是说他们身上的人的味道还比较浓厚,不似当下处处弥漫着动物的气息。或者说,那个时代还有真,现在就剩下了虚伪和无聊。
我们怎样与民国相遇?我们与怎样的民国相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
唐小兵与我同龄。又都是学历史的,他的专业是现代史,我则是先秦史。不过,我还毕竟保持着对民国人物的兴趣。我从钱穆、陈寅恪、吴宓、胡适、鲁迅那里得到了精神的养料,获得了自我精神的建构。我和我同龄人的民国想象有同有异。有自由主义的,有官方的,也有文化保守主义的。不过这不耽误我借由不同的视角丰富我自己的视角,借由他人的诠释加深我对民国人物的理解。
细节是我们理解历史深浅的关键要素。宏观叙事固然有其意义,但细节的叙述更能给人质感。我们在繁复的细节里爬梳出清晰的脉络,我们就能够贴近那个时代那些人物。时代才会鲜活,人物才不会成为塑像。
民国热也许会降温,但对民国的理解不会停止。和很多朋友一样,我也在筹划着我的民国文化人的书写。尽管那是一个十分久远的规划,但我发愿要写,为的是献上一个卑微的灵魂对于贤哲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