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台湾著名主持人傅达仁安乐死的视频消息刷爆了网络。傅达仁先生因为饱受胰腺癌的痛苦折磨,病情进入末期,决定自愿选择安乐死。全家人陪他飞往瑞士,在合法的程序下,清瘦憔悴的老先生在镜头前喝了四口药,安然靠在儿子怀里,走完了生命历程。
他的临终遗言是:我按照上帝的指示,明天我要走到他的脚下跟着他走。我要蒙主恩召,安息主怀,已准备好前往终点站,只盼不再为病痛所苦。
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傅达仁神态平静安详,在妻子孩子和家人的陪伴下,在福音歌的旋律中,倒在儿子怀中,完成人生最后的永别。
说实话,无论网上如何议论,我都很羡慕傅达仁。老先生一生成绩斐然,也算功成名就,活得酣畅淋漓,临死还能在家人陪伴下,自主选择有尊严地离开人世,实在是人生的圆满和幸事。
这世上有太多普通人其实并不能选择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在被疾病折磨得形容枯槁油尽灯枯时,狼狈地被迫离开。
身边也见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家人患了不治之症,亲人守在医院几乎为他倾家荡产,医生也觉得已经失去了治疗意义。那个躺在病床上的人,身上插满了管子,早已没有意识,只是单纯被动地靠呼吸机呼吸。唯一延续生命的是鼻饲(一根管子从鼻子里插到胃里,用针管把点滴流食通过针管打进胃里)。漫长的治疗和守夜等待,已经把家人折磨地尽乎崩溃,可是病人还有一口气,怎么可以放弃,道德舆论也不允许啊!
以前觉得“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很讽刺,反映了世态炎凉和人心冷漠,可是现在觉得活着的人更重要。在一切都无能为力时,放弃就成了一种成全。
所以,家人活着时,给他爱和陪伴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很多人都普通得如同草芥,穷其一生也许都不能给家人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这也不必懊恼,因为能力有限。可是陪伴不需要能力,它应该作为一种本能存在于家庭中。
多陪伴孩子,不缺失他成长的步骤,孩子才会有健康快乐的心态;多陪伴父母,缓解他们年老的孤独,父母才有安全感,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心灵的归属感。
一个家庭能充满爱和温暖,一定和家人长久的陪伴分不开,而这说到底其实只是个简单的命题,可是有太多人却做不到。因为人生有数不清的诱惑和刺激吸引我们不断去追逐,比如金钱,比如权利,比如爱情,这本无可厚非,只是请别忘了在追逐的过程中能多停留一会,拥抱一下身边的家人,倾听他们诉说心事,互相慰藉。我们不断追逐的是快感,而家人的互相陪伴却是生活的动力和源泉。
这样当我们临死时,无论怎样狼狈,怎样无能为力,至少,心不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