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有句老话叫: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一句更著名的话:
一个孩子在三岁前学到的东西,
是他三岁之后人生的总和。
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孩子生下来到三岁之间,
从表面看不出来有什么大的变化,
其实大脑中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
三岁之前孩子的大脑会产生巨量的神经元树突,
这些神经元树突需要得到外界的赤激才能够和中枢产生链接,
链接成功之后,
这条回路才固化并保留下来。
而那些没有用的神经元,
就逐渐的分解没有了。
大脑为什么这么瞎折腾呢?
我们用孩子学说话作为例子分析,
大部分孩子都在1周岁左右开始学会咿呀咿呀说话,
不用科学家分析我们也知道,
在一周岁之前父母家人跟孩子的交流沟通就是一个前提,
这些沟通交流的语言语气语调通过耳蜗传递给听觉神经再传递给中枢,
于是听觉神经元回路得到强化,
并逐步固定成型。
孩子接受到这些语言赤激之后,
他的语言神经元回路也逐步对语言进行辨别理解接收,
配合视神经同步接受到的神态动作微表情,
大脑在进行我们不知道的复杂的运算。
直到有一天,
这个运算有了结果,
孩子发出了奶声奶气的让爸爸妈妈欢喜到抓狂的第一句不成形的话,
这个神经元回路才算彻底链接完成。
而那些听力天生缺陷的孩子,
因为大脑听觉神经元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外界语言的赤激,
导致他的语言神经元也无法与中枢建立有效链接,
于是,
听觉和语言这二条回路就此封闭,
他就此成为了哑巴。
那么,
如果听力有缺陷的孩子接受了听力修复之后会怎么样呢?
科学家曾经观察到这样的二个案例,
二个听力缺陷的孩子在他们一周岁的时候都接受了手术,
修复了有缺陷耳蜗的收听功能,
都能够听到外界的声音了。
他们管恢复听觉的日子叫做“听觉生日”,
就是说那天是他们的听觉重生之日,
那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我曾经看到过一些恢复听觉孩子的幸福表情,
当他们的耳朵第一次听到外界的声音的那份陶醉愉悦那种满足喜悦——
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却让他们如获至宝——
让人感动到想哭。
(不曾失去所以也不懂得珍惜)
科学家过一年之后去看这二个孩子,
结果发现有一个孩子说听力和表达能力都正常了,
可以和常人一样进行流利的语言交流。
而另一个孩子还是不会说话,
保持着没有听力之前的状态。
大家觉得奇怪,
同样的手术同样的修复,
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呢?
后来了解到,
原来第一个孩子的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哥哥姐姐会不断的跟孩子做交流,
逗他玩和他游戏什么的,
就是完全把他当成一个正常孩子来看待。
第二个孩子的家庭呢,
则还是把他当成一个哑巴一样来看待,
不怎么和他交流说话,
似乎就是处处照顾他,
甚至来客人了也解释说这个孩子听力比较差,
结果一年过去了,
孩子还是不会说话。
后来发现第二个孩子听力神经元链接没有建立,
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人和他说话,
这个神经元最终被大脑认为是没有用的神经元,
所以放弃了。
天哪,
这太可怕了对吧,
即便是你能听到了声音,
但是大脑依然可能接受不到你的声音。
这就是传说中的听而不闻吧。
科学家还发现,
3岁之前孩子听到的语言可以奠定他一生学习的基础,
建议要尽量多的和孩子交流,
这个时候孩子的神经元就像干涸的海绵一样,
会贪婪的吸收你说的话,
像复读机一样把他复读一遍。
这个时候,
是进行情感引导的宝贵时机,
要关注孩子的感受,
告诉孩子什么是忍耐,
什么是愤怒,
什么是分享,
什么是孤独,
什么是害怕恐惧,
什么是开心快乐。
就是先种下一颗颗情感引导的种子,
然后,
通过家长的言行举止进行身教,
要接纳孩子的各种各样的情绪,
告诉孩子这个情绪是正常的,
是可以被接受的。
这个时候,
要接纳孩子的自私,
这是孩子建立自我观念的开始,
也是建立孩子自尊的重要基础,
当孩子明白他的情绪是正常的时候,
他会拥有不容易受伤的自尊心,
这是他独立的一个标志。
我是南星学生教育中心林老师
每日原创家庭教育文章第一年第二百八十四(总第284)篇
欢迎留言互动
20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