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终,都要完成关于自我的教育。
学校里的教育实际上多为成见,书本知识对于现代人而言,都是可以从网络上摄取的,老师的作用已经和当初大不相同,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渠道,相反可能因为课本知识的陈旧被学生们质疑?
“请问,我们学这个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的问题我在课堂上也多次被学生问及,是啊,我们学这些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词语,为了你增加词汇量,将来可以和中国人正常交流?句型,为了说出符合语法的句子,让你的想法为人所知?文章,为了能全盘表达你的观点,可以避免产生误解?这样类似的答案可以说一节课。
不过,且慢,我想起了思维转换(paradigm shift),所以我眼珠一转,反问道:“你们觉得学这个的目的是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其实和我想象的答案差不多,只有一个蛮犀利的女孩说:
“老师,我觉得我们在学校里学的其实是学习的能力,学的知识说实话我会忘记,因为你教的词语可能下一节课我就忘记了一半,而一年后科学家也证明,可能只记得7%,但是学习的能力是一直在那里的。离开学校后,我会一直用学到的方法继续学习,完成我的自我教育。”
我不能不为这么好的答案欢呼,其实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成为终生的学习者,能够孜孜不倦地在世间解决问题,寻找答案。所以人最终都是要走过学校营造的学习森林,最终自己跋涉在人生道路上,这时候,学习与否,如何学习就是在于你个人的选择了。
想起许多孩子在课余基本不读课外书,想起我的同年龄人手不释卷的能有几个?在记起我在地铁上看到大家都是“低头一族”,包括我在内都是埋首于手机世界。我可以说我在用手机看书,但是这肯定是与书本不同的阅读感受,我不能随意写笔记,不能暗自点头,文字于我是浮云掠影一般在眼前飘过,貌似我在读书,实际又读懂了多少?
而在国外学校中,当然也不乏游戏狂人和低头一族的存在,但是每年的阅读节总是让我为之雀跃欣喜的日子,每本二手英文小说都以极低的价格出售,甚至免费带走。而崭新的书籍于我和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片片新奇的丛林,不时有孩子捧着书进入课堂,要求在上课前读会书,那个时候我总是想起童年的自己,手不释卷,一路读书,路经数条马路,上车乘行数站,到站后步行数里,整个过程中眼睛都是黏在书本上的。
到家后也不急于回去,往往徘徊于小巷外的路口,抓紧时间冲刺最后几十页。因为回家后往往母亲会责怪一番,甚至没收书本。我一直读到华灯初上,读到徘徊中撞上了别家的窗户,读到巷口小店店主都为之侧目,才心满意足地合上书回到家中。
可以说,我的童年成长得益于来自书本的自我教育,而之后我并不觉得学校的教育对我有多大的帮助!
回到课堂上,面对眼前一双双好奇的眼眸,尤其是那位侃侃而谈的女孩的咖啡色眸子,我笑着说:“你的解释太好了,我相信这一瞬间,你就是我们大家的老师。”
这所学校一直鼓励学生要“打破墙去学习”,将教室的范围扩于天地间,不局限于方寸斗室之内。而我也觉得世界上处处都是书本,捧卷细读,可以阅读人生,可以阅读自我,这种教育就不局限于区区书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