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云南黑井有着独特的情怀,虽然它没有大理的风花雪月,没有丽江的猎奇艳遇,更没有昆明的四季花开,但是我对黑井却念念不忘。黑井不大,一天就能走完全部景点,但是这个地方我还是不厌其烦的去了三次。经过几天的整理回忆把其中两次的简短旅姓写了一篇短文,算是对黑井的一个交代!
似梦非梦,初见黑井
2011年3月4日,我们一行6人来到了黑井。初次与黑井的相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短短的古街,并不秀丽的风景,本是愉悦的心情在那一时竟有些烦躁。但随着走入到古镇中心,小镇的恬静慢慢地把我心里的浮躁给抹去。我学着去欣赏这里的美与静。祥和的气息,淳朴的乡民,和谐的气氛让我不忍用不平静的心去对待这一切。在黑井短短的三天,我们去体会了飞来寺的险,感受了武家大院的气势恢宏,在古盐坊里细细回味古人制盐的情形。
第一次黑井之旅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多回忆。只是觉得这个盐都的盐真多,有黑盐,有白盐,有粗盐,有细盐。黑井的街道太短,短的能一眼望到尽头。我以为我与黑井不再会有交集,但是2012年的3月,时隔一年,我一个人背着书包再次来到黑井,也是这一次,让我发现了黑井的美。
重游黑井,疑似故人归
重游黑井,是冲动也是向往。一个人,一个包,风雨无阻的就去了。当我所在的城市还下着蒙蒙细雨,来到黑井却有着微微的日光,于是本来郁闷的心情一下子就舒畅了。第一次来黑井时就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次更像是故地重游,就像是我从小就生长在这里一样。
不需要任何人的带领,我又找到了2011年住的那家小店。小店里依旧散发着淡淡的花香,忍不住对那些花贪婪的呼吸,我想把这花香装进自己的书包里。放下并不多的行李,我像一个久居在外的归客,急切的想知道这里的变化。于是,拿着相机,我开始寻找那些逝去的记忆,寻找逝去的盐都曾经的辉煌。
一个人的旅行,寂寞里寻找宁静
根据我的记忆我拿着相机寻找着古镇的广场。一路上,偶尔看见几个顽皮的孩子互相追逐,这样的追逐似乎是他们玩不腻的游戏。顺着古街,我一路向上,但我还是迷路了。我拦过路边的一个小孩正打量我的小孩说:“小朋友,大黑牛在哪里啊?”小孩似乎已经习惯了陌生人的问路,并不胆怯,他很熟悉的指着前方说:“你一直往前走就到了。”我回了一个微笑,他也对我笑了笑,又并不放心的重复了一次:“一直往前呢嘎。”这是云南人说话特有的方式,“呢嘎”是他们的语气词。最后,他还是目送着我到达了地点。我在黑牛像那拍了几张不同角度的黑牛,不经意间看见黑牛尾巴方向有一个黑洞。好奇心强大的我忍不住凑上去看看,却被吓了一跳。洞里塑着几个黑不溜秋的背盐水的人,他们全身只在私处围了一圈遮羞布,盐水桶放在脖子窝的地方。因为按照人一比一的比例做的,形象逼真,幽暗的光线下,我被他们着实吓了一番。一个人的旅行的寂寞油然而生,为了打发这种寂寞,我选择了顺着山路继续往上走。
从半山腰看黑井,这个曾经辉煌的小镇显得更加渺小,静谧。没有汽车声,没有机械声,没有喧闹,就算火车偶尔的轰隆走过,也并不觉得吵闹。这里的静把一切的烦躁,不安,喧哗都包容在它的怀里。在微风的吹拂下,我找到了半山腰的一个圣地,我得心随着进入这圣地把寂寞,贪婪都抛在了门外。
与佛相遇,半山花开
沿着广场边的小道缓缓而上,三月的风是温暖的,刚才的惊吓也在风的抚慰下荡然无存。空荡荡的山道只有我一个人的身影,山间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更显冷清。山道上最为显眼的莫过于路边的路灯,它就像是一个侍卫一样笔挺的竖立在一边,就等着黑夜的来临行使自己的任务。
到了半山腰,就来到了香山寺。到了这里就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曲径通幽处”用来形容香山寺最为恰当不过。一条弯曲的小道把我的引导了香山寺门口。香山寺的一重门和二重门间是一个小花园,花香在鼻底缭绕。进入二重门,更是鸟语花香,院内更显幽静。在威严的佛像前,我觉得自己甚是渺小,心里所有的杂念都在那一刻被抛下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虔诚的向佛像拜了拜。佛堂外是一片空地,一个香炉里的香火还在袅袅升起。我倚在院子的栏杆上,吹着微风,看着小景,想着自己的小小心事,世界就这样安静下来了。
栏杆之外,是一片黄了的小麦,还有一棵开的正灿烂的桃花。再往外看就是错落有致的房屋,一条龙川江将黑井划分两边。曾经有着“烟溪”之称的黑井此时却没有了烟雾飘渺,一切都在暖暖的阳光下呈现出祥和的态度。此时的黑井就像是一个沧桑不语的老人,似乎它要把自己曾经的繁华,曾经的荣耀都隐藏起来。
从栏杆退回,一个长者正在修理一个木鱼,因为没穿僧袍,我在心里把他定义为香客。也许在这里久居的人都已养成了心无杂念的境界,他修理木鱼的样子很专注。他的身后是一间厢房,里面摆着一台老式电视机,里面放着净空法师的传教。
从香山寺出来,鼻底还有香气缭绕,深深地吸了一口,却又感觉不到。也许那独特的香,独特的静,独特的美,只能在香山寺这个独特的小院里才能感受到。
从香山寺出来,沿着小路拾级而上,石砌的台阶上有几堆马粪,很好奇马是怎么上来的。我以为这是去大龙祠的路,却发现走的不对劲。因为我看到了一所学校的大门,等我再细细观察,着实的吓了一跳——旁边竟然都是一堆坟墓。我忐忑的走向学校,心里想着,这里的学生胆子可真大。难道他们晚上下自习就不怕鬼吗?拾级而上,就看到大门上“禄丰县第四中学”几个大字,学校的两扇大门紧闭。我站在大门外打量着这所依山而建的学校,葱郁的树木似乎看出了我的窥视之心,将学校内景遮挡的严严实实,因此我只能观赏学校外墙的壁画。从左至右,是游子吟,悬梁刺股,鱼跳龙门,孔融让梨,三顾茅庐。线条简单,颜色单纯,故事明了,但足以证明黑井人对教育的重视。
你很难想象,在这个古老的小镇里,只有一家网吧,一家KTV。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淳朴,使得这里如此安静。
因为走错了路,原本去大龙祠的想法只能作罢。看看天色已黑,肚子也饿的咕咕响,便下山寻找吃的。来黑井有两样东西必须要尝,一是石榴花,二是灰豆腐。晚上我点了一个石榴花,一个牛干巴,两个菜盘子都装的满满的才只要二十块钱。黑井盛产石榴,每年石榴花开时就是黑井人吃石榴花的季节。他们把被风吹落的石榴花捡回家,洗洗干净,放点红干椒,再放点韭菜,一盘美味就上桌了。
吃罢晚饭一个人又在黑井的街上逛了一下,黑牛广场里有人围着篝火在跳左脚舞,跳跃的火光照亮了村民脸上的喜悦。我看了一会儿便回去休息了,房间靠着江边,远离街道,异常安静,连水流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武家大院 人去楼空
第二天早上起来时发现外面下起了细雨,我便踏着蒙蒙细雨探访武家大院。坐落在小镇深处的武家大院建于道光十六年(1837年),于咸丰七年(1858)扩建完工。据说当年的武家大院气势实在是豪华,官府不得不下令,武家大院大门不得高于正街。官府这样做,一是想告诫武家不得张扬,二是怕武家的气势挡了官家的运气。如今,人去楼空,宅院腐朽不堪。当年的房主武维扬肯定没有想到自己的辉煌到了如今只能成为一种记忆。我走在摇摇欲坠的木板楼层间,妄自揣测着武家曾经的气势逼人,透过幽暗的窗户,我遥想着武家小姐和丫鬟们的低语嬉戏。可是,尘埃落地,物是人非,武家早已不是当年“黑井第一灶”了。
带着满满的回忆,撑一把小伞,我从武家大院的幽巷里走出。细雨打湿了青石板,润开了花香,黑井在细雨里低述着自己的昨日辉煌。阳光下的黑井是干涩的,他似乎不敢直视自己曾经的灿烂。细雨下的黑井才是盛开的,青石板路里印刻着他深沉的脚步,断垣残壁里的花香绽放着他曾有的美丽。黑井是属于细雨的,也唯有细雨才能撩起黑井神秘的面纱。
离开武家大院,在细雨中我坐了一辆马车前往古盐坊。马车一路颠簸,经过了花开正好的石榴园,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古盐坊比我想象中要破败,一个大型水车,一个煮水的土灶,再无其他。我难以想象黑井曾经的繁荣就是靠这样残败的工具练就出来的,在这里我看到了关于黑井曾经繁荣时期的旧照片。可是照片里的昌盛已经发黄变旧成了今天的苍白,黑井的辉煌早已不在,它留给世人的只有几张单薄无力的照片。
这次的旅行我用了两天去寻找记忆里那个辉煌不再的盐都,离别时依依不舍心里想着,日后我必定还要回来的。果真我在不久之后又去了一次,又是另一番滋味。
在大理看风景,在丽江看风情,而在黑井开的是回忆。对于黑井的回忆实在太多,个中滋味我也难以用自己单薄的文字描绘出来。索性在毕业时做了一套关于黑井的宣传设计,虽然并不出彩,但也对自己去三次黑井的一个总结。
写这篇文章是不久前同学邀请我再去云南,对于云南的回忆太多,回忆里最深的就是黑井。因此写下这篇文章当做第四次重游黑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