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对于哲学,了解不多也不深,有时候借由一些理论或只言片语,会瞎想想,常常往玄之又玄上面想,总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系统。最近,在看了《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又听了一下,在读书时觉得极不耐烦的斯麦尔佳科夫、伊凡以及佐西马长老的几次关于信仰的论述,听时,却觉得感受颇多,直到现在,也并没有把《卡拉》完全放下。
总想写点什么,作最终的告别。
一直将哲学与文学联系在一起,今天无意间在一本书里发现它居然列在论说类学科里,是为了塑造“活着的真实世界”,同样塑造这个“活着的真实世界”的还有数学、科学等学科(我愿称之为认识客观物质的世界观);与此相对的,语文及文学作品(即想象文学:诗,戏剧,小说等),塑造的是“内在的真实世界”(我愿称之为认识主观意识的世界观)。
塑造“活着的真实世界”分两类:一是塑造大脑,即意识形态,用的是哲学。哲学被人戏称为无用的学科,因为学了它武装的是大脑,解决的是人或世界从哪里来(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到哪里去(轮回,天堂,地狱或科学的无趣的死—人死如灯灭,死即终结),以及如何幸福地渡过这一生。它并不能让人创造出物质价值,生产出产品来,但其实它是最有用的。二是塑造身体,即物质经济,用的是各种科学及数学等。
想以我之愚见,浅浅说一下我所理解的哲学对意识的形态的塑造。
哲学思想与人类的秩序密切相关,秩序不外乎讲的是谁上谁下,谁前谁后,谁好谁坏,谁对谁错的事情。人类秩序离不开三类:一是统治秩序,二是伦理秩序,三是心灵秩序。
统治秩序。关乎政治:谁在上统治,谁在下被统治(统治者角度,如何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国家)。
统治秩序离不开哲学,哲学思想指导着政治。哪个政权的建立不需要一些政治家武装自己及灌输给人民的思想?如皇权天授,君权神授。
为了实现统治秩序,不可避免需要一套统治手段—硬件的统治机构,软件的法律法规。这些都建立在某套哲学体系之上。
据说我国皇家的统治,历来都是内道外儒,老子的《道德经》就是给帝王讲的,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统治者应该就事论事,不能存妇人之仁。因为只要是人,就不可能全面,会有狭碍偏颇之处,对个体的仁,会导致对别的不公。主动为之,就会生事端,惹出不必要的纷争,引起更大的不公。因为统治者的一举一动都事关重大,牵一发而动全身,岂能轻举妄动,所以老子说,最好的治理就是少折腾,治大国若烹小鲜。烧小鱼小虾的啥的放点水煮就是了,别用铲子勺子乱搅,否则必然会搅成一锅浆糊。
伦理秩序。关乎道德良心,关乎价值观,是要解决社会风尚的问题(社会整体的角度,怎样塑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道德与好坏美丑是非对错有关。当人有了辨是非的能力,道德感与良心便随之产生。统治秩序与伦理秩序之间的交接点是法律与道德,法律归属统治秩序里,道德是伦理范畴,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伊甸园里有生命树和是非树,生命树上的果子亚当和夏娃可以随便吃,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是非树上的果子上帝不许他们吃,因为辩是非与审判是上帝的专属,上帝岂能容忍他的造物去辩是非,去审判?
我想这不是因为上帝的独裁,而是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从系统全面的角度去看问题,是为了维护整个系统的健康运转,所以只有他才可以决定和安排各人去处。
除他之外,没有人有这样的视角和能力去操控这一切。所以他不允许亚当和夏娃去吃是非树上的果子。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亚当与夏娃偷食了禁果,从此,人类失去了乐园。
写到这,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基督教里关于修行,是否就是亚当和夏娃重返伊甸乐园的修行之路。因为他们的根本就在那儿。里面的蛇与其说是魔鬼的化身,不若说是存于亚当和夏娃内心深处的改变与破坏的欲望。一直活在乐园里的生活虽然美好,但过得久了(长生不老的久),难免感到无聊,于是内心的小魔鬼产生,想要到不同的世界里去看一看。
亚当和夏娃只有到了人世间去历炼一番一之后,有了比较,才会知道乐园的美好。所以佐西马长老一直强调(唉,又是《卡拉》),让阿辽沙到人世间去历炼一番,只有经历此番之后,才能真正珍惜乐园。之前看过一句话,世上只有天堂和人间,没有地狱,因为,人间即地狱。
人类是有向好之心的,当善良、真诚、美等等一切正气在社会上变得更普遍时,社会就是一个美的社会。
社会秩序与统治秩序相互影响,统治秩序决定了社会秩序的好坏,社会秩序的好坏反过来又影响统治秩序。统治阶级提倡的会影响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会影响社会秩序。提倡金钱与提倡精神,社会氛围显然大不同。
内心秩序。关乎人格,是要解决自我修为的问题(每个个体的角度,个体怎样幸福地活着)。
人有了是非心之后才开始有了痛苦的,因为接下来就会有美丑对错好坏的比较,一比较就产生了各种心,贪婪心(贪为贪钱,婪为贪色),以及嫉妒心等,这些心本来就潜藏在人的各种本能里伺机而动,只待蛇来引诱。
或又可以将亚当与夏娃看成人的婴幼儿时期,纯洁无暇,不辩是非的世界即是乐园,后来吃了禁果,辨了是非,便由乐园进入地狱,痛苦随之而来。
人格三要素,本我超我自我。
本我,无需多言,与生俱来的冲动与欲望,主观意识可以控制如何满足它,但却控制不了它的产生与消失,因为它是不受控制的,是身体的需要,为了物质体的生存及繁衍。所谓的完全潜意识,其产生的能量极大,极具生命力,追求即时满足即时快乐,要控制度,适可而止,多则自伤,无则灭。
自我,调节本我与现实世界,是一种协调的能力,我愿称之为人的意志及自控力,及解决事情的能力。意志坚定了,自我就強大了。
《卡拉》里意志最坚定的是阿辽沙,伊凡说只有他站稳了脚跟。并非学习能力強意志就坚定,意志受制于超我,那么超我是什么?超我,是人通过学习(从书本、生活和社会中学习)之后自己认同吸收,内化成自己观念的道德准则,即自己对是非对错美丑的理解与判定标准。信仰属于此列。
阿辽沙的超我在三岁时就内化于心,佐西马长老死后第二晚,他对格鲁申卡施了一棵葱之后,他的超我打通了任督二脉,从此成了一个坚定的战士,一个自我强大的人。
爱也应划在超我范畴里,因为它不是先天具有,而是后天习得的。爱是需要学习的,学习爱人及被爱,此处的爱不仅指爱情,而指各种爱,包括最受推崇的母爱。
母爱不是天生的,是后天与孩子交流过程中习得的。为什么母爱往往相对纯粹,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没有一个人,像自己的婴孩那样全心全意地依恋和爱着自己。婴孩的眼里只有母亲,养育婴孩的母亲从婴孩那里得到的甜蜜与满足远远扺消了喂养的牺牲。那种付出与其说是牺牲,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满足。好的母爱母滋养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自己。
子女对父母的爱,也要学习,且更要学习。父母爱孩子容易,因为孩子纯洁如天使,鲜活灵动,给人以希望。
而父母,历经人生,生活可能把他们磨成了你不愿成为甚至讨厌的那种人,但你要学会爱他们,便是在你的记忆里并未曾被他们好好爱过,也要爱他们,便是心里不爱,行动上也要爱。因为在你没有记忆的时候,Ta望向你无邪笑脸时的眼神曾经必然是充满爱意的,因为孩提时不辨是非的你必然也曾是个天使。
一直觉得,爱人者比被爱者更幸福,因为Ta真实地感受到了爱的滋味。而好的持久的爱,需要彼此摸索与学习。
很多学科可以塑造超我,哲学影响尤甚,因为它涉及信仰。哲学用在统治者手中,是为了治理,维持社会秩序,统治失序,社会大乱;用在普通人手中,是为了修身养性,维持自己内心秩序,内心失序,人会大乱。
触类旁通一下,美是在混乱中寻找秩序,在秩序里寻找变异,在变异里寻找兴趣点。所以,宇宙的存在也许就是为了追求美感。我美故我在。哈哈哈。人类存在就是一部哲学,无中生有,有归于无,又或是,不过一段因缘巧合,终不免成住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