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欧阳修在京做官时,写了一本书叫《欧阳文忠公文集》,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意思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前应该以学习为主要的事务,在学习之前应该以读书为主要的根本。
提到阅读,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信息爆炸成了一个持续的热词。知识在时代的洪流中快速迭代着,各种学术突飞猛进,面对阅读这件事,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所措。
每个爱好阅读者都在寻求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然而,市场的特点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就不仅需要我们对阅读指南类书籍进行有效甄别,更要在提取新思路的同时,形成自己独有的阅读体系。
这个过程自然是异常艰难的,正因如此,我们有时有必要走多数人不喜欢的路,以不同的心态去选择一本书就是一种方式。比如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事半功倍读书法》,书名已经不足以吸引我了,但他的低评分却是我选择的理由。哈哈!
一直以来,我都比较相信李小龙那句话:“所有形式的知识,最终意味着自我认知”,确实如此。像这本书作者的观点一样,也是我所认为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转化为自己的,这是自我认知的一个形成过程。
作者是个硬核学霸,在大学期间通过英语八级考试,接着用一个月复习,顺利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研究生。而后在考研期间通过各种资格考试,法律类、管理类、房地产等各类证件均被其收入囊中。
据说那些考试仅有百分之几的通过率,这对我们来说,这简直是赤裸裸的“伤害”啦。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就是在他本人考试基础上,吸纳众多高手心得而成,这样的用心值得我们一读。
01. 明白自己的需求
首先要清楚的是,学习他人的技巧不等于是拿来主义,尽管拿来主义有时候是最合适的,但那是极少数,做任何事情概莫能外。有人会说我主要就是读得慢,但往往一个问题的背后隐藏着更多致命的问题,这些常常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
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我们都懂,治标不治本的事只能重复消耗我们的时间与经历。优秀的作者像优秀的老师一样,他的作品不是单纯的各种技巧的集合,而是引导你形成自己方法的方法。
就像生病时,你问医生哪些食物不要吃一样,他告诉你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红烧肥肠等等,给你列出千八百种,你能记住吗?每个行业都有相通的地方,如果医生告诉你忌油腻、辛辣刺激的、油炸食品等,是不是就清楚多了。
所以,我们不要去想作者是在给我们列菜单,不要去想书里会有什么阅读秘籍、宝典之类的,你先搞明白自己忌口食物和宜进食物,然后明白哪些菜单属于前者,哪些属于后者即可。
这是我在吃饭时,想起医生的叮嘱而得来的思考,所以,在阅读之前先搞清楚与阅读相关的菜品有哪些是关键。
这个时候就可以应用头脑风暴了,发散你的思维,与阅读相关的内容包括哪些?比如速度、阅读形式(有声的、无声的、逐字逐句的、跳跃式的)、心境、意识等方面,把你能想到的全部列出来。
然后找到自己与风暴结果对应的节点,类似连线题一样把他们连接起来。再看看自己要阅读什么样的书籍,你需要改变的方面,这些都清楚后开始一点一点的练习。
02. 高效阅读的方法
在阅读类书籍中,高效阅读、快速阅读的说法可以说是烂大街了,但这背后的逻辑并不是速度本身。作者在书中提到“高效阅读法”就是利用高效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的办法。
注意,是重在阅读技巧,也许你会说,讲阅读技巧的书也很多。没错,但别忘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本书重点不是告诉你作者有多少阅读技巧,而是改进阅读技巧的方法,并且从不同的纬度分析阅读这一话题,共分为20个主题内容。其中,收集了15个古今中外名家主题阅读方法,虽然有一个在我看来根本不算是方法,根本是在强调积少成多的恒心。
在这本《事半功倍读书法》中,我总结了三个关键词:阅读习惯、阅读心境、阅读模型。
阅读习惯:
首先找出速度慢的原因,作者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古德·伊洛弗列出的八个阅读速度慢的原因做分析。
其中,最常见也是阅读影响最大的,就是停顿频率过高、重复回看、念词等,另外情绪两极分化也是个重点。
事实上,更多导致我们阅读速度慢的原因,应该由我们自己去发现,否则全靠书到中去搜寻只是一种被动的学习法。
当然,这种发现过程需要慢下来,自我发现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阅读心境:
心境,即心理活动范围,也就是内心所处的环境。作者提示,阅读需要全身心配合的,想想我们做其他事情是不是也需要做到这样?
这样一来,关于阅读方面的心理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重视到这个问题,才可能自觉的把握住自己的阅读心境,做到有效阅读。
这其中包括个人愿望和需求,阅读动机和兴趣,以及自我意识等。试想一下,我们没选择一件事是否都有自己的愿望、需求或纯粹的兴趣,少有毫无目的的吧!
清楚的明白自己需要获取什么信息,更要事先了解那种消息适合那一种阅读,其值得被收录的信息是什么。
但所有心境范围之内,自我意识是不容忽视的,作者原话是“读者有什么样的自我意识,就会得到什么样的阅读效果。以“博学家”、“学者”自居的阅读者在阅读中产生的内驱力,与以“随便读读”自居的阅读者是不同的。”
的确,今日阅读之成果就是昨日阅读意识之结果,我常常跟我较好的朋友闲谈到,期待美好结果不一定会美好,但还没开始你就把结果想得很糟糕,那结果一定是糟糕的。不管前方如何高能,我们不能没上战场先投降,绝不能,就是失败也不能。
总之,你得做到随时能掌控好自己的心态,这是做事的前提。因为上述两种结果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取决于心态,也就是取决于你内在的信念、决心,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认知能力。
阅读模型:
阅读模型是指,提前预构你阅读的结构模型,最简单的就是设想这本书将要讲什么?作者将如何呈现?
建立阅读模型,对于爱阅读的你是极为重要的,那从哪里开始?答案是从主动阅读开始。主动阅读是读书的重要原则,而主动阅读的基本体现就是边读边提问,这个建立阅读模型的第一步。
这本书大概内容是什么?
作者详细叙述是什么?
内容真实性?
这本书与自己的关系?
然后带着你的模型,在书中一一寻求验证、修正、重构。
但是请注意,并不是建立模型后单纯的阅读就好了,或者单纯的去求证。而是有其相对的准则,也就是对自己的要求。
其包括三点,包括:开放的思维,批判性思维和自我反省思维。
03. 阅读的错觉
多数阅读方法类书籍都强调逻辑性,但往往自身缺乏逻辑,也有不少作者讲结构,然而自身内容结构却混乱不堪。这对于读者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了,很多作者头衔就令人目不暇接,这容易给人造成他的内容权威的错觉。
在各大平台上,我见过很多写书评的人,推荐一本书大概都有类似评语:“这本书是最好的选择”。一直以来我很反对这种“最好、完全、惟一”等非黑即白的绝对论,且不问分享者收益率几何,书籍与人一样哪里有绝对完美的。
这本《事半功倍读书法》也一样,有漏洞的地方,其结构排列就比较混乱,但我们可以提取对自己有用的点。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见解,各人心中的关键点也略有不同。
最后,回顾全文,前面5个主题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总结,包括:阅读习惯、阅读心境、阅读模型。其余的15个则是复制了各大名家阅读法,并融入他们的故事,可读与否在于各位。
在这十几个主题阅读法中,只能说作者介绍得中规中矩,先不说其中内容重复问题,但后面越来越扯,这是众多读者共同的心声。特别是最后一张,不知作者哪里来的“科学”数据,说什么血型决定读书法,网友纷纷感觉在翻星座找对象一样。
读到最后我深呼吸一口气,心想,还好没有星座阅读法,十二生肖阅读法等。还好从前面发现了几个值得应用的点,不然这本书真没什么价值,因为作者后面的拿来主义现在问度娘也可得到解决。
最后提示词读书的你,不要对一本书的名字、外观有特别的期待。当然,也别轻易否定一本书。
关注公众号:致浪解忧馆(加入书群)
我是独孤燕,一个行走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