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说不会画画,问我怎么画?”似乎每年带孩子户外写生或进行艺术创作等相关的课程活动都会聊到这个问题。今年暑假的《走读广州,发现建筑之美》也如此。
对绝大多数孩子而言,绘画就在于技术,没有掌握好技术,就无从下笔。其实,这是片面的、定式的因果关系,更是给头脑上了锁的判断模式!
我很不赞同!我认为画画不全在于技术,而在于自信的力量,改变思考方式的力量。是的,先学会大胆的表达出来很重要,然后带着热情的心创作出来就是实实在在的基础!
我始终相信:只要你敢画下,就是最棒的开始!只要你喜欢画,就是最美的坚持!只要你画无数,就是最大的收获!
作为户外走读课程,我们的设计少不了艺术创作。而作为一名陪孩子们走读+写生或创作的导师,我总会强调一点:“孩子们,请记得,我们不是要画得像照相机所拍摄的一模一样。因为我们不是照相机,也不会做照相机。因为我们是有想法、有自己情感色彩的人!我们要学会赞美自己的作品,这是第一步,也是很了不起的事!!”
你知道吗?速写珠江上的桥,给广州建筑写生,不是拍照的样子,不是看他人作品临摹的结果,也不是随意变画的线条勾勒,而是在走读过程中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记录输出的过程!如果当时处在行走的状态中,我们速写可以画得快些。如果中途休息,停下来看风景、看建筑时,我们可画得稍慢些。
当然,在游珠江时,我们的船和人是在动态中的,人和船一样行走着,所以,此时此刻桥的映像在运动,风景的外观也在运动。那么,我们进行快速画下是一种习惯,也是很真实的方式,当然,也是记录者最感性的呈现。
记得安野光雅大师说过:“速写就是用线条去翻译风景。”的确如此,创作一幅写生作品,离不开点线面的构成。写生也好,速写也好,我们在乎观察、思考、记录、裁剪、筛选和再创作的过程!我们重感官统合,拒做照相机!该省略的要舍得省略,该细节描绘的要认真些、专注些画一画。
当然,不管线条如何,描绘对象比例如何,相互间的空间感如何,都不是速写作品的必备要求。我们首要的是鼓励孩子敢画、敢表达,把自己看到的桥第一感觉大胆画出来。看到眼前的一草一木,一桥一景,能有自己的想法,大胆下笔就是了。没有对与错,线条没有语法,但有属性,我们总不会把一根根电线画成一个个又粗又壮的大柱子吧!弯的、没那么直的线条,它还是代表着电线,数不数清多少根,其实都不要紧,我们慢慢会养成习惯去勾勒一幅自己“截图”的画就很棒了。
因为观察力、专注力和创造力是孩子们天生的潜能,我们需要引爆它。敢想、敢画、敢表达才是我们最佳的创作!
因此,在画面的记录中,我们可以听到孩子们的想法,孩子们是怎么看桥、看景的,是怎么认识纹理和认识结构的,是怎么感受造型的美和建筑的独特设计的,这就是最珍贵的学习!当没时间修饰作品时,我们还会有二次创作的时间。因此,孩子们还会从不同角度拍下珠江上的桥以及周围的建筑,返回营地继续创作,这又是另一番滋味的感受。
正如那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走历经沧桑的海珠桥时,我们是有很多语言的。看城市变迁的海珠桥,寻蕴藏神秘历史密码的海珠桥,画温暖人心的海珠桥,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艺术创作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写生或描绘,而是结合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用的一切来让艺术可视化又能重组创意的!
所以说,孩子们的创作作品,是用敏锐的双眼去发现变化中的建筑之美,用敏感的双耳去倾听已沉淀历史的海珠桥故事,用头脑风暴的热情去思考种种构建意义,用温暖的心去感受海珠桥和建筑的美好!
因此,速写海珠桥和周围的建筑,如同记录生活的五味瓶,桥与周围建筑的美好和不足,甜酸苦辣、千言万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真心期待每位热爱绘画艺术的大小朋友们,童心未泯,做一名快乐的「会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