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基仁败亡,姜家庄是还不知道的,可黎军内部已经炸开了锅。深夜,海口城县衙内,黎军留守部队几位将领聚集在一起,正在商议着什么,呜呜哩哩,声音很大。只有朴基旺坐在那里一声不吭,他和朴基仁是兄弟,朴基仁是一早带兵出去的,到中午的时候他就感觉一阵心悸,整个下午的都坐立不安,按说朴基仁带了三万兵马出去,无论成败,现在也应该有消息传来了,但是左等右等,一个报信兵都没有见到。他感觉有些不妙,就派人去探查了一下情况,那人摸索到战场附近,只见大群的姜家庄的民众在往坑里填埋尸体,一个个干的兴高采烈,听那意思,去的黎族军队已经全军覆没。
得到这个消息已是一个小时前,朴基旺六神无主,竟一个人坐在那里痛哭起来。其他将领闻讯赶来,悲痛之余开始商议后续事宜,但意见极不统一,有喊着报仇的,有讲固守待援的,还有要立即撤离的,也没个拿主张的人,到最后竟开始争吵起来。
在繁杂的争吵声中,朴基旺渐渐从悲痛中缓了过来,开始思考起来。他是吃过姜家庄的亏的,可以想见朴基仁的惨状,三万人马都这么折了,他们还剩一万多兵马,去报仇,那肯定是有去无回,所以现在就去报仇的念头只是一闪就被否定掉了,他现在想的是到底是撤,还是固守待援。说到固守待援,他还是有些心虚的。他们黎族有子民五十几万,世代聚居在山区,这几十年不断与汉民争斗,基本能参军的都参军了,这才凑齐堪堪十万兵丁,这两日不到就折损了三万多,还有六万多,其中五万留守各处,能抽调来的能有个两万顶天了,而且没有十天半个月过不来,现在身边的只有区区一万余人,想想昨天的遭遇,风险太大。想明白过来,朴基旺叫停了众将领的争吵,讲明了厉害,“我们先收缩一下,整顿军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朴基旺最后总结道。朴基旺作为朴基仁的亲弟弟,在军中还是有一些威望的,言明厉害关系,众将纵是不甘,也都服从,于是连夜整顿军马,撤出海口。
第二天,姜家庄护卫队接管了这座空城。情报队消息来的比较快,夜间,黎军行动时就有人暗中密切关注,刚开始以为是要去姜家庄搞夜袭,哪知不是。姜寒得到消息后,决定暂时接管海口这座县城,第二天也随护卫队一起进城了。
海口这座城有些萧条,也没几条街,和他那个时代大一点的镇差不多,只不过多了个城墙。沿街商铺经黎军扫荡,破败不堪,城里也没几个活人。姜寒就这样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来到县衙,找地方坐下,重新思考后续战略方针来。
正思虑间,有亲卫来报,说县衙前有三人求见。问是什么人,亲卫说要见了姜寒后说。姜寒心中纳闷,随亲卫来的县衙大门口,只见门口站着三人,中间一人长的仙风道骨,左边那人脸略长,眉毛较浓,眼睛炯炯有神,右边一人方脸大耳,面色较友善。姜寒见状不敢怠慢,快步迎上前去,一一作揖,询问道:“不知三位高士到此,怠慢之处还望见谅。”姜寒在观察三人时,三人也在观察姜寒,见姜寒说完,当中一人说道:”高士不敢当,久闻姜家公子贤明,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姜寒连忙回道:”岂敢岂敢,三位高士如若不嫌弃,请进屋说话。”那三位相互看了看,哈哈一笑,便随姜寒进的屋去。
此时县衙内已经整理出一间会客间来,四人分主宾落座,便开始聊了起来。三人均来自中原,看不惯朝廷弊政,便结伴想找一海外海岛隐居,也怪海上风浪作怪,阴差阳错间竟来到这海南岛上。这些时日来,初闻姜寒乐善好施,便对他产生了些兴趣,三人聚在一起经常讨论姜寒的传闻,无不赞赏。近期,更是听闻姜家护卫队势如破竹,打的黎军全军覆没,心里竟有些想出来做事的心思。三人中那位有几分仙风道骨姓刘名伟,字博文,长于谋略;长脸的姓朱名锋,字荣吉,善于理政;方脸的姓刘名明,字伯诚,工于行军布阵。
姜寒心中顿时惊喜万分,长久以来,一直苦于没有大才相助,事必躬亲,很多事都不能放手去做,十分苦恼。这次打退黎军,姜寒本想正式谋个朱卢县令的差事,光明正大的占据这海南全岛,以作基业,但像到没有贤能之辈相助,便想先等上一等,继续隐于民间,以待天时。现在来了这三人,心思便活泛起来。
只是,这博文、荣吉、伯诚几个名字听着,怎么感觉有点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