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自我认知的过程是认识自己和接受自己的过程。太多人看不清真正的自己,不愿接受那个看起来不太好的自己,一边沉沦在世俗的欢愉中,另一边又在理智边缘挣扎徘徊。与其焦灼地自我挣扎不如对自己来个透彻的自我分析,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接受一个全新的自我。
我自己就是这样一个焦灼的人。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够起床看看放在桌上过了几个月都没有看完的书,可我仍然拿着手机刷视频;我希望自己是个爱运动有副健康而美好的身体的人,可我连门都不愿意出更别谈锻炼;我希望自己为人处世的时候能够沉着稳重,可我经常因为很小的一件事大惊小怪,做事风风火火。重要的是,当我在别人面前谈论自己时,我说的都是我希望自己成为的样子。
直到一个朋友对我说:不,你并不是这样的。说了一些我从不曾意识到的自己,我很诧异,惊叹她口中的我是否是真正的自己,同时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站在外人的角度看待我这些日子的作为。就像她口中的我那样,好的、坏的、我不想承认的,原来都是我自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很高兴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带我全面认识真正的自己。
接下来,我针对我自身做什么事情都无法坚持下去做了个自我剖析。
不管做什么事,我都是当时觉得很重要(实际上我在理智占据上风时思考的问题,得到的结论和想法基本都是据实可实行的),但是,当我实行了一天或者几天之后,我觉得自己表现得很好,可以犒劳自己了,一旦休息下去,这过程就像是嗜睡的人一沾上床是没办法拉起来的。我就此一蹶不振,只能等下一个理智时间清醒过来,重整思路。这过程也纠结过,可是并没有什么大的作用,我的惰性占了理智的上风。这是缺乏毅力。
我是纠结的,更是焦灼的。我深知学习的必要性,也知掌握一种擅长又实用的技能在这个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可是人在自控力不足,能力不够时,只能看到别人所得,叹一声:他真厉害。又纠结着什么时候自己也去做。想着自己总是很强的,要做也能做到像他那么好,甚至更好,就是这样盲目的自信,一边想着一边又拿起手机,去看小说、漫画、视频,自此,那件自己认为能够做好的事依然没有得到实施。当这件事正式实施时,成果却没有达到预想,心有不甘,又想着什么时候去提升下这方面的知识。可结果呢,可能是因为知识太难,也可能是因为事情太多,还可能是条件不够,一直没有去做这件事。我总是有各种理由不去做这件事。过了一段时间,又看到别人做出了成绩,别人脑里蹦出来的精妙想法,别人的,别人的,好的东西都是别人的,于是又来了一次幡然醒悟。每次的痛定思痛好像都让自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这是任性。对什么事都随意、不上心,没有强烈的欲望说自己一定要去完成某件事、得到某样东西。
我总是突然地有一个想法,觉得这是个对自己很有用的东西,应该去学习,可是我却没有做进一步地规划,比如说去列一份学习清单,规定在某个时间段内一定要完成定量的学习内容。这是做事没有细致的规划,不知从何下手,突然的且有意义的想法不加以实施就会被淡忘,直到下一个场景中被想起。
做事情做到一半,看到微乎其微的效果,觉得有趣也很充实,但是过程太过繁复,在下次实施的时候产生了一定的抗拒心理,不愿再去做这件事,或者一拖再拖,直到学习的激情流失,直到彻底放弃。这是缺乏耐性,虽然已经开始实施这件事情却没有足够的耐性去接受和忍耐过程中的“困难”,“想不起”当初为之奋斗的理由,目标的重要性和难易程度没有在心里建立起一个大概的规模,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随便遇到一点不顺心的地方就能够把它放置脑后。
综以上表现看来,我就是懒。
如何克服懒?要对想要的东西充满着强烈的欲望,并且这个欲望能够长期维持。你想要赚很多钱,就要努力工作;你想要考名校,就要好好读书考高分;你想要一个健康的体魄那就坚持锻炼。你的愿望越强烈坚持的就越久。
你要问我如何得到、维持强烈的欲望?走出房间,走进人群。
就像那句话说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人在对比中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奋发图强,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