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视频,震撼人心:
三个娃在房间写作业,谁也不打扰谁。书桌上的书本,琳琅满目,整整齐齐,墙上贴满奖状。
从整洁有序的书桌,就可以看出,这三个孩子是有多自律。
养育一个男孩,有多难,只有当过妈妈才知道,更何况是三个,这位妈妈值得我们学习。
你家孩子是不是也这样?
丢三落四,走到哪,书本丢到哪;还不让你收拾,你收拾整齐了,他找不到就发脾气;放假也不愿学习,天天玩手机。
当然,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无条件地纵容,没有原则地让孩子玩,那么,自律的孩子,终究是别人家的。
只有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品尝到,好习惯收获的成就感,孩子自然会爱上学习。
有原则的爱,才能让孩子的人生旅途,更美好。
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原则问题
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事情很重要。只有把该做的事情做好,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这是原则问题。
比如孩子特别爱玩游戏,总以此为借口,不愿写作业,这需要你告诉他,游戏和写作业的关系,只有把作业很好地完成,才能玩游戏。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说不喜欢,只是不想去做的借口。如果你和他争论,就陷入了无限循环。孩子该做什么,就直接让他做什么。
比如,孩子数学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喜欢数学老师,你可以对他说:“不喜欢数学老师没关系,我也不要求你喜欢他,但是,你必须把数学学好。”
成绩提高了,孩子的信心恢复,学习兴趣自然就有了。
激发孩子的自我驱动力,培养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送孩子上学途中,经常会听到,父母对孩子不断的叮嘱:“上学好好听课,不要开小差。”
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如你所愿,听妈妈的话,上课认真听讲,回家认真写作业。
可是孩子真的会如你所愿吗?孩子多半只会嫌你烦,嫌你唠叨。
提醒和催促,对孩子多半是没什么作用的,激发孩子的自我驱动力,才是你要用的方式。
比如孩子在学校上课不听,你报再多的补习班补课,都是没用的。
正确的做法是,严格强化预习和复习。
在孩子完成作业后,让他把第二天要学的内容预习,遇到的疑问,记下来,带着问题听课。
写作业前,要求孩子先复述当天所学的内容,同时把课前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讲明白,再写作业。
在孩子养成了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后,孩子会提醒自己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要认真复习。
把你的成就感,变成孩子的成就感
或许你也希望,老师能帮孩子梳理知识,好好复习。可是老师讲完一遍后,孩子就能懂吗?
如果老师让孩子自己梳理知识点,然后讲给老师听,如果孩子不会,老师再教会他梳理,效果会不会更好?
比如孩子遇到难题时,你可以要求孩子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把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讲出来。
如果不会,则通过不断提问,带着他思考,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答案,难题做出来后,孩子信心倍增,他才会有成就感。
再举个例子,孩子写一张卷子,你可以让他总结试卷内容,说出哪些内容需要复习,再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进行复习。
《三字经》里说“教不严,师之惰”。给孩子讲题,不如让孩子讲题,孩子在讲题过程中,会思考、总结,孩子讲清楚了,他才是真正掌握了。
因此,把你的成就感,变成孩子的成就感,孩子才会建立信心,才会有成就感。
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努力的结果
“哇,儿子,你真棒!”、“你真聪明!”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骄傲自满,渐渐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因为不管结果如何,孩子知道,得到的表扬都是“真棒、真聪明”。
孩子需要表扬,而表扬的点,是你希望孩子努力去做的事情。表扬的是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努力的结果。
比如孩子考试成绩很好,是因为每天坚持背诵课文,每天按时作业,所以他才被表扬。
其实在我们学习的时候,会发现,如果我们不去肯定过程,有些事情,在短时间内是没有结果的,坚持往往是痛苦的。
孩子也一样,学习是一个长久的事情,如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你的肯定,很容易坚持不下去的。
因此,孩子每天的一点进步,你给予他适当的鼓励,他才能坚持下去。
讲道理、提醒和催促、给孩子多讲解、随意表扬,这些都是我们很多人的做法,也是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想到的做法。
但是很多时候,这些做法解决不了问题,甚至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学会“四项基本原则”,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培养成一个别人家的自律的孩子。
点个赞👍,也是一种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