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很喜欢读传记,度过《拿破仑传》《居里夫人传》等经典传记。但可能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所以上大学以后没人要求就很少为自己买书,也很少借书看。开学初,听宝宝说她的偶像是苏东坡,我很诧异,当今社会不追星不追小鲜肉的女生很少,所以我打算读一下到底苏东坡什么特质让她着迷。她推荐读林语堂版本。
苏轼生于书生世家,从小受祖父和父亲苏洵的熏陶,至于其成长经历再次不想过多描述,读完本文可以读一下。在此只谈一些我感受颇多的地方。
一、求学经历。
苏轼的求学经历比较简单,他从小聪慧好学(这是可能是家庭环境造成),其次他也有自己一套学习方法——抄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四书五经”边抄边记,这样不仅有助于记忆,而且联系了书法,这也是苏轼以后到处题词奠定了基础。
读到这里,我就觉得挺后悔,而且越读越后悔。为什么呢?后悔自己小学初中高中背古文和英语一味地反感,总想着偷鸡摸狗混日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天职,考前突击背一背就好了,却没有实际性的提高自己的能力。也有人说了,这是咱们的教育制度的问题,但是我觉得古代的教育模式更单一,只有一条路走,否则回家种地,我想说的是,一切在人啊!也有人说了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一样,你也不一定就是失败者。此话不假,但是我想成功前的磨难应该都是一样的,世上没有捷径,只有努力,埋头苦干的努力!
前几天听《逻辑思维》,讲了《工业化教育》这上面讲了一个故事,就是一个纪录片讲的是考察丹麦学生和中国黑龙江初中学生的创新、数学、英语、团队协作等能力,结果让人很吃惊,中国的学生除了英语都比丹麦学生高一大截,这就让人产生疑问,中国的应试教育难道比西方的素质教育好吗?其实不然,罗胖说中国的应试教育别名“工业化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像富士康员工一样的流水线工人,这种培养模式会让人迅速获得社会生活的技能,例如协作或者创新。而西方的素质教育别名“自由淡雅教育”,其目的是培养艺术家,创新者,领导者,这种创新肯定是比富士康的小零件创新要高很多,而且其具有突发,灵感性的。那么还是中国的应试教育不好吗?其实正是应试教育才使中国迅速进入工业化国家,高考的应试教育就是需要你去获得生活或者生存的基本技能,所以成功前的苦读是必要的。
以后我的孩子一定要好学,有钻研精神,人品和性格很重要!
二、为人处世之道
当我看到最后苏轼坐船回常州,两岸人民齐来迎送,我看哭了。人做到这种地步还有何遗憾?人一身正气,还怕世人后人说吗。
苏轼这一生被扁到了中国的大江南北,但是不难发现,他到每个地方,都有衙门或者亲朋好友,邻里街坊的帮助,这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大诗人,而是他正气的人品,为人民造福的勇气。
苏轼有一次拜见了他的政敌王安石,他明知道王安石的改革必会失败,而且王安石一直贬谪苏轼,当苏轼看到老年的王安石,他仍然很敬重,并与他再次讨论国事,为真理而战。后来政敌章淳的儿子前来拜访,他仍以礼相待。
高冷其实是一种病态,对身边的人好一点,人的心态也会好很多。
三、专而又博
既然打算读博士,就放平心态,认真做好一件事。但是有时候麻木的忙碌往往无功而返。苏轼在被贬途中或者晚上游玩,平时写个游记,给好友送些祝福的话,都让人觉得那样的生活很美好。
我本人没什么特长,也不喜欢和朋友们开玩笑玩游戏。但是看完《苏东坡传》我想清楚了一件事。我何必跟他们一样呢?上帝把我捏成了这个性格,我就应该顺应趋势,去寻找我喜欢做的事情,或者去培养我爱做的,比如看一些书或者认真学习一门外语等等。只要使我快乐,那何乐而不为呢?
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把自己过成还有一天或者提前进入退休时光。
尽情的去挥霍每一天!不要去做不爱做的事!做就做好!
尽情的去爱身边的人!他们会在你困难的时候给你帮助!
人啊,一定要活出自己,名流千古是不可能的,自己开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