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一篇,继续写这本书的批注。
四 一封信
这篇对于文章的谋篇、字句、情感都有指点。
王先生出了2个作文题目,一个是《新秋景色》,另一个是《写给母校教师的信》。前者,人人皆有经验,有物可写;后者因为各位学生多是离开以前的小镇到H市来读书,写完了信可寄给原来的先生,这样的文章自然是有用的。
乐华和大文一同斟酌字句选择、段落组织,合写了一封信,预备寄给高小的李先生。写完后,请枚叔批评。
因为要讲讲二人谋篇布局的想法和枚叔的批评,索性放上原稿:
敬爱的李先生:
我们进第一中学校一个星期了。这里的情形,大略已经知道。今天国文先生出一个题目,教我们写信给母校里的先生。我们知道你是刻刻记念着我们的;就是国文先生不出这个题目,我们也要写信给你了。
这里教我们功课的先生共有七个,人都很好,待我们很和蔼。但是教英文的一位周先生是河南人,他说的虽然是国语,我们却不容易听懂他的话。我们想,往后听惯了一定会懂得的。现在每逢英文课,我们就格外用心听。
各种功课,我们都不觉得难,不过科目多了,需要预习和温习的多,自修的时间也得比以前多了。我们是走读的,在学校里,每天上下午有两点钟的自修时间,回家来又自修一点半或两点钟,也就弄得清清楚楚,没有积欠了。
这里的同学大半是从别地方来的。他们把本乡的各种情形告诉我们,我们的见识增加了不少。我们也把S镇的大略告诉他们。他们听到镇上的那个和尚寺还是唐朝的古迹,都说有机会总要去看一看。
这里校舍很宽大。四面房子,围着中间的花圃。靠东的房子是大会堂,西北两面是教室,南面是办公室、会客室等等。宿舍在后面,是两排楼房。运动场在大会堂的东面,陈设着各样的运动器具。我们最欢喜玩篮球,但是还不大能够掷中;在一个星期里,乐华只掷中了两回,大文只掷中了一回。
好像还有许多话要告诉你;拿起笔来写信,只写了上面的一些,却又好像已经写完了。到底当面谈话要好得多;你说几句,我们说几句,可以把积存在胸中的许多话说个畅快。什么时候能到你那边去玩几天呢?我们常常这样想。你很忙吧?你是常常忙着的。希望你抽出一点忙工夫来给我们写回信。我们接到你的回信,就像和你当面谈话一般地快活了。你爱我们,一定肯依从我们的要求。
校门外池塘里的荷花还没有开完吧?你说过的,清早起来,站在池塘边,闻那荷叶荷花的清淡的香气,是一件爽快不过的事情。这里校舍虽然宽大,门外却没有池塘,想到这一层,更深切地忆念你那边了。
学生周乐华、张大文同上
就某篇布局看来,这封信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从写信由头开始,向关心学生的李先生介绍,入了初中后的情况。先讲教书的先生,后讲功课的情况,其次介绍遇见的同学,学校的校舍环境,最后是表达对李先生的问候和想念。这个结构非常得自然且舒服,稍微变一下都会有不恰当的感觉。
至于词句选择,我是没看出问题的,实在惭愧,好在火眼精睛的枚叔指出来了,
“就在第二节……讲到的是中学里的先生。你们以为把讲到先生的话写在一节里,就是有条有理了。不知道这不能一概而论。按照意思讲,开头说七个先生人都很好,待你们很和蔼,接着用‘但是’一转折,下面便应该是某一个先生在某一点上不大好的话了。可是你们却说周先生的话不容易听。这并不是他为人不好,也并不是他待你们不和蔼呵,怎么能用了一个‘但是’,就同上面一句话连起来呢?”
枚叔教到,作文如同说话,最要紧的在承接和转折处。一句里,用词不当,无非是一句话的毛病;承接和转折错误, 容易带来整段的错误。
这确实和说话的道理是一样的,尤其对中国人来说,婉拒和客套都成为了一门语言的艺术。“这个菜卖相不错,闻起来很香,但是很咸。”和“这个菜很咸,但是卖相不错,闻起来也很香”,重要的话都在“但是”两个字后面,所以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否定,后者是肯定。这样的语言出现的场景非常多,以至于已成为默认的社会规则:“但是”前面的话都叫放屁!
乐华和大文商议,把“周先生的话不容易听……”几句归到第三节功课的情形里去。
文章的逻辑布局和字词都无碍后,枚叔又说道,这封信的情感不够充分。
“……还有一个批评,就是表达情感不充分。你们和李先生是非常要好的,写信时应该有深切地表达情感的语句;这封信的第一节和末了两节里有这类的语句,但是都淡淡的,说不上深切。”
作文的表情达意是非常困难的。写作的人如果心里感到十分的痛苦,落到纸上,这痛苦也许就只表现出七分,加之读者非本人,所感受的作者的痛苦,也许只余下五分。无论是多伟大的作家,都会面临这种情况,为文字无法传递复杂的情感而深深苦恼的,也大有人在。
感到表情达意的不满足就好了,这种表情达意的能力只有随着写作者不断对文字进行玩味、对生活进行体悟,才会有所进步。特意求深切,结果往往平平;有时无意中说几句、写几句,重行回味,便是最深切不过的了。譬如归有光悼念亡妻时,末笔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淡淡几句,叹物是人非,连读者都哀切叹惋,不知归有光自己是如何肝肠寸断的了。
五 小小的书柜
这一篇里谈读书的方法。
大文的母亲邀了乐华一家中秋相聚赏月,两家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枚叔进了大文家的书房,见案头对这很多杂书,经史子集皆有,不像中学生的书桌。于是枚叔教到,
“能课外读书,原是好事,但是乱读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你们在学校里有许多功课,每日自修又需要好几点钟的时间,课外的余暇很是有限,所以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
虽说书中有黄金屋,也有颜如玉,但是书作为思想的传达物,乱读是非常有害的,譬如某些书作者思想非常激进,读多了,读者也会变得激进起来。永远不要小看文字的力量,特别是文学,文学作品不杀人,就已经是法外开恩了。迅哥儿最后弃医从文,以笔杆子作刀枪,你说文学的力量大不大。再者,什么文学能修养身心之类的话都是谬误!有些文学书看多了,简直自闭,一连几个星期都会有厌世的感觉。比如说余华的《活着》,书名叫活着,其实全死了。。。
枚叔让大文腾出小书柜,为他选书。先是选字典《辞源》、《学生字典》;然后选了两本小说,一中一西;再选了《唐三百》、《白香词谱》。至于经书类,现代人读书是为了养成各种身心能力,因此经书只做了解即可,史类书籍芜杂,最多读四书即可,其余就该多读当今的书了。
就我个人而言,主题阅读法最为合适,要了解某一领域的内容,就抽出一段时间专门读一类,理出脉络来,理解的更为深刻。
六 知与情意
文章可分为三种,知的文、情的文、意的文。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各地局势愈加紧张,各学校也纷纷组织抗日活动。乐华和大文并另外三个同学作为学校《抗日周刊》编辑股员,这一周要交一篇评论文章,五人去请教王先生。
王先生一连问了几个问题:
你们的文章预备给什么人看?众人答,是给大众看得。
作为中学生,叫大众抗日,有什么具体可行的方法没有?众人沉默,有个人回答,抵制日货嘛。
怎样抵制才有效力?中国每次抵制都虎头蛇尾,如果此次失败,又有什么方案?
此时,满堂沉寂。
王先生的这一番话,旨在为文章弄个方向,写得文章若要叫人去看,非得考虑读者受众不可,写得内容,也必定受限于自己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如叫这一帮中学生写以军事上抗日的办法,那是决计写不出来的,非得要军事专家来不可。
众人丧气后,王先生说道,文章仍是有作法的,道理如下
“我们的心的作用,普通心理学家分为知、情、意三种。知是知识,情是感情,意是意欲。对于一事物,明了它是什么,与别的事物有什么关系,这是知的作用。对于一事物,发生喜悦、愤怒或悲哀,这是情的作用。对于一事物,要想把它怎样处置,这是意的作用。文字是心的表现,也可有三种分别,就是知的文、情的文与意的文。……”
对于此篇文章来说,关于抗日事件,知的方面固然欠缺,但在情与意上,却有很多东西可讲。对于日本人的暴行,何人不激愤,要以热烈的情感呼吁大众一同抗日。
对于写作者来说,文章难写,一者在于知识储备不足,无物可写或者写出来不专业;二者在于情感表达上,不够充沛。当然情意的驾驭离不开知,必须得相辅相成才可。
“从情意方面去说话,但是须注意,”王先生又继续说,“情意与知识虽方面不同,实是彼此关联的。情意如不经知识的驾驭,就成了盲目的东西。
我倒想不出什么好例子了,还是援引王先生自己的例子吧。
这几天街上到处都贴着标语,大家一定都看见的了,有的写着‘扑灭倭奴’,有的写着‘杀到东京去’。骂日人为‘倭奴’,是愤恨的表示,是情。想要‘扑灭’日人,想要‘杀到东京去’,是一种希求,是意。可是按之实际,这种说法都是一厢情愿的胡说。其可笑等于乡下妇女骂人‘你是畜生’, ‘杀千刀的’。试问:骂人家‘畜生’,人家就会成‘畜生’了吗?骂人家‘杀千刀的’,人家真会被‘杀千刀’了吗?这都是单逞情意,不顾知识的毛病。”
等到王先生指导完毕,众人开始讨论推定大意,然后推一个人起草。众人定下的文章结构为,先简叙经过情形,在责政府和张学良,最后写对于大众的希望。文稿写完后,交给王先生过目后,去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