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们对于时间节点很敏感,
一年中可以有多个节日,
之前周朝的文字中也有说明,
所谓的节日是人们赋予他不同的历史意义,
他才变得与众不同,让人们记往他。
而针对我们个体来讲,每一天都只是24小时,
不是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节日而变成25小时。
当然这是从物理上来讲。
针对大多数人,
一年当中最大的节日莫非是春节,
新的一年的开始或结束的时间节点,
朋友、同事、老乡、亲戚们之间的聚会很多,
有人说工作忙,有人说应酬多,
这是人际关系广、能挣钱的先兆,
因为他们早出晚归,
你们认同吗。
有人问:最近怎么样?
答:还是老样子。
又问:最近忙什么?
又答:还不是那些。
具体的是哪些,说不出个所以然,
因为没有亮点,没有大事项支撑,
每天都是琐事,人就没有成就感,
从早到晚忙一天也只是在为别人打下手,或协作别人做事,
没有一件以自己为主导的大事件,
这样的日子有时很郁闷,
因为琐事多了人就会烦躁,
渐渐的就失去了工作的兴趣。
人是感情动物,
精神平衡才能刷存在感,
就像现在的朋友圈,
干了一件自认为还可以的事儿,
必精挑细选九张照片上传,
接受好友们的点赞和评论,
然后再像观看股票涨跌一样的查看互动提醒,
精神富足才能使生活充满乐趣。
我们每天都要要求自己过得有意义,
给自己找一个除琐事之外自认为的大事,
定个月计划,每天完成当天的计划即可,
当工作变得充实、有节奏,
而不再有所推脱和逃避,
那么我们每天都有期待和希望!
二
俗话说得好,
老婆都是别人的好,孩子都是自家的乖,
二人世界的一点小磨擦,
经常会把别人家牵扯进来做对比,
这就像小时候学习成绩差或调皮捣蛋时,
父母会把自己和邻居家的同学作对比,
人家的谁谁有多乖,你看看你,
人家考了100分,你才考55,
当两个小朋友不和谐时,
没有人说自己家小孩的不是,
父母多半会据理力争,
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吃了亏,
这就像有些演出活动,
主办方不允许小于6岁的小朋友入场或另需进入单独区域,
而有些家长理解不了一样,
因为他们的言词多为我家小朋友有多乖,从不吵闹。
户外活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在禁止小朋友参与的情况下,
还有父母说他家的小朋友体力有多厉害,
看到别人家的老婆也只是看到表面,就像当初你们的重逢,
肯定自己家的孩子也只是从自身考量,没有分析原因及顾及旁人,
三
每个人手中都有群,
建一个群很容易,
这就像架设一个网站,
重要的是如何进行后期的运营和维护,
群也是一样,重要的是后面如何来管理,
很多时候我们建群,
大多数情况下是几个熟悉的小伙伴拉到一起闲扯,
而慢慢地就会往闲聊性质靠拢,或者就是冲着闲聊去的,
当然也冷不丁会有人丢广告上来,
这时候群主还不好意思踢他,
久而久之,闲聊的人也不聊了,
逐步沦落为广告群了,
后面发广告者看群聊天记录,一连几天都是自己发的,
虽说群里有几百号人,
但已无人进行交流,已变成一个死群,
最后连发广告的也懒得发了,
所以只有一个字,死,
比如周朝创建早已解散多日的一批xx创业群,
再往后面,大家基于某种兴趣或某个活动建立的群,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级社群,
群主需制定一定的聊天机制和规范交流内容,
这就要求群主或组建者不得不考虑社群的价值和未来,
也就是我们因为什么而存在和继续,
比如自行修改名片、只接受和主题相关的链接,求助群友时要发红包,
规则制定出来后每个人都要遵守。
比如之前的深圳音乐厅群,现在的百公里群。
到了高级社群里,
每个人都是自觉的,
因为大家都是熟人,
群主创建的是基于情感维系的熟人间的朋友社群,
这里的内容无所谓广告或内容,
有时内容本身就是价值体现,
有时个人品牌本身就是内容,
人及人所携带的信息变成了主体。
从底层上来讲,
任何社交工具上的注册号都是为了广告而生,
有所求而为之,
小到为个人树立品牌,为个人利益而存在,
大到为企业、为所属公司做宣传,
大家都有所求,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就是:谁来给,
群主吗?答案显然不是,
如果是群主,那这个群主得有多少资源给予群里的每一个群友呀。
建群的目的是解决需求,
供求信息流的存在才是社群存在的价值,
所以群友本人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也是信息的受益者,
群主更多的提供社群平台或人脉资源。
抑或者聚合基于兴趣或地域群友的能力,
这也是社群的最高境界,
无需群规约束,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立的信息源,独立的接收和提供信息者。
比如我们的深圳免费分享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