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才舒。
我们都知道,中小学历史与语文、政治三个学科教材属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级统编教材。
教材的编写反映了国家意志,事关国家事权,绝对不能出现意识形态问题。
因此,历史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避免出现意识形态问题。
对于意识形态问题,许多人认为比较抽象,与我们的日常教学关系不大,因而不能够引起大家都重视。
然而,意识形态问题极端重要且与我们的日常教学密切联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偏离了“立德树人”的宗旨,容易引起方向性、全局性的错误。
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史料的选取、史学观点的提炼必须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例如,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过去由于长期受“西方中心论”思想特别是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的影响,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是受到西方的侵略后被迫反抗、被动裹挟下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探索……
然而,这种观点与当前党和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相违背的且不符合客观事实。
实际上,自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来,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不断进行现代化的艰难探索:
先是学习西方的科技即“器物”层面,接着学习西方的“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中华民国;
然而,民国建立后,革命成果落入袁世凯和北洋军阀手中,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
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习西方的思想,于是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完成了辛亥革命未尽的思想解放运动任务,之后的五四运动则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好了组织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
从上面的简单梳理不难看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从来不是被动裹挟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尽管道路艰辛,但是中国人从来没有主动放弃,更不是被动裹挟。
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大胆摒弃受“西方中心论”思想特别是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的影响,惟此,才能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避免出现意识形态问题。
二、对于关键性概念需要界定清楚
例如,有教师在示范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学中,将教材内容进行高度整好,形成三个子目:1、“何处中华——混乱的时空”;2、“再造中华——多元的民族”;3、“中华新篇——共同的未来”。
这样整合看似完美,实则涉及到意识形态问题,具体表现在其第一子目——“何处中华——混乱的时空”。
本来授课教师想表达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造成的混乱局面,然而其却忽略了“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这一事实。
实际上,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与交融中逐步形成的。
而上述“何处中华”给人的感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存在,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与主流的意识形态相违背的。
为此,建议大家有空看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相信对您准确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定会有所助益。
三、克服路径依赖,积极拥抱新教材
近年来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新教材内容变化大,新理论、新观念、新理念、新成果层出不穷,这对教师授课尤其是有着一定经验的老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例如,过去对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提出来“五胡乱华”“民族融合”等观念。
应该说,过去的老教材确实是这样表述的,但是新教材在内容表述已经发生变化——不再提及“五胡乱华”,而是将其表述为“民族交往、民族交流尤其是民族交融”,对此,我们如果继续停留在过去的经验上,则容易造成意识形态问题。
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阅读新课标、新教材,积极关注新课标、新教材内容方面的变化,自觉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与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
总之,意识形态问题看似离我们遥远,实则与我们的历史教学密切相关,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理论学习,保持政策的敏感度,另一方面则需要积极关注新课标、新教材内容的变化,时刻保持一颗学习的心态,惟此,才能有效避免出现意识形态问题。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咱们明天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