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kyo, metropolitan?
不知为何,此番东京之行带给我的文化与视觉冲击颇大,甚于先前任何其它国家的旅行(尽管我也没去过很多地方....),冲击中夹杂着兴奋与好奇,如初见世事般地对许多事物感到新奇;也伴随着久违的轻松与快乐,是一种纯粹的放松,洗刷一年的风尘仆仆。不知道现在的西方人来到中国是什么感受,四不像的大陆还能带给远人怎样的神秘东方感受;而我却能深深地呼吸到霓虹国独特且强烈文化——巨大、沉重地弥漫在那里。多年前游关西,在京都呆得发愣,也只是打勾了一些传统认知里的标签,愉快且仅是一般愉快地结束了旅程,没有太大的后劲;不曾想优先级靠后的东京却让我深深地惊喜,好像原本只是去电影院放松看《小时代》,却走进一间富丽堂皇的殿堂捧起一套《红楼梦》。
后来发现是自己无知了,据说东京的特殊早已被标签得厉害。我想自己之所以如此冲击,是惊讶其不仅仅是一座普通的国际大都市,人满为患,高度发达,却完全没有丢掉自己的坚固;好像是高度同质化,又截然不同。我不敢总结日本文化,只能说体会到那种强大的画风——似是润物细无声,安静地、悄悄地、生怕被发现而低调地从身边流淌,也是猛烈、强势、直面而来地撞击。在上海的时候,且不说人山人海的架势,即使稍见人多热闹之处即尽力避之,讨厌逛街,讨厌地铁;有一回在北京西直门换站转乘,站内足足拥挤了30分钟,从此帝都地铁被我暗自拉黑。可是在东京,无论是著名的涩谷忠犬八公广场旁的路口人流奇观,还是新宿那样迷宫般的地铁与密不透风的人墙,抑或是元旦挤破雷门大门、百米开外蜂拥排队的浅草寺,都让我觉得新奇有趣,不介意在修着路又冰冷的街上人贴人地逛街,看每一间店,排队买味道差劲的冷冻包子。神奇的是,人墙虽然密不透风,但是不至窒息;地铁口看似水泄不通,却有条不紊地整齐出入着。
不过,东京的多元化还是超出我的认知的;当看到六本木黑人警察、超市里的印度小哥、机场以及抹茶果子铺的白人大叔和你一口一个dozo, 还是感到画风清奇。看着他们的样子,俨然是东京同化了他们,而不是他们多元化了东京。在日本旅游,紧张点之一在于英语的不实用性;除了点餐时的关键字,其余任何简单的对话都基本以鸡同鸭讲告终。而那部分重叠的汉字,有时候反而更成为交流或是获取信息的障碍,让人觉得字句在眼前,却无从开口,生生地给憋回去。听不懂,看不懂,更别提人之间的交流,对于好奇而兴奋的旅行者来说真是有一点遗憾与自卑。不过好在人都说,东京是自闭者的天堂;只要愿意,人可以不受打扰、不被看见地在车水马龙的商区度过充实的一天。无处不在也无所不卖的kiosk, 封闭的拉面cube, 你甚至都只能看到被帘子挡住上半身的服务员在给你90度鞠躬。我不想与他对视,他也未必是朝你鞠躬,但是那一道鞠躬是郑重的一步。走在那样川流不息的地铁站,我都觉得自己不必是一个人,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可以填充人墙、供人鞠躬、供人 Arigatō gozaimasu的符号,自得其乐,自给自足,直到充分幽暗,滋养出各类想象力丰富的奇幻变态世界。这种感觉正如当下时节的东京,萧瑟而喧嚣,并且是东京的萧瑟与喧嚣,而非其它任意一座国际都市的萧瑟与喧嚣。
本土的神鬼宗教总给我不甚愉悦的感觉,神秘而阴暗,像是一群小鬼打架。大大小小的神社,各处是祈福与护身符的文化元素;到了节期,来神庙寺院祈福情愿的拥挤人潮令人叹为观止。不过,东京的神社似乎是没有京都那么多,几步一间,仿佛在英国遇到教堂的频率。但是比起在京都看神社,东京的神社似乎更多了通俗文化与商业化气息,反没有那么多厌烦,否则真是有一种走在牛鬼蛇神路的感觉。日本人做事与管理极其精细规范,海量的人与信息大概也可以被有条不紊且永无止境地管理分类下去,看着东京的地铁交通图便有心生畏惧之感;不知道是不是因此有了满大街的小鬼,和东京的地图一样无穷无尽,只见副册又副册,又副册再有副副册;彼此一样,又截然不同,同时拥有安静与热闹两个特质,整齐且乱哄哄地构建于密密麻麻的街道之上。
镰仓/江之岛 与 箱根
两座热门无奇的旅游城市,名不虚传的美好,让人不禁羡慕日本小城市的生活——好像除了中国农村,其它国家的小镇都让人羡慕;这当中固然有旅行者情愫,不过我怀疑撇除这种影响也不会改变太多结果。明明应当是游客蜂拥而至的旅游小镇,箱根亦当是冬季温泉佳地,倒是丝毫也没觉得拥挤;依然能在那种清闲、舒适的节奏中放松下来——从节奏来说,确比东京下降了好几个档次。
镰仓/江之岛自然是要打卡的。《灌篮高手》的情节如此之深,对自己童年影响如此之大,必不肯错过。冬日里看日本的海,是一种很妙的体验;海面永远是微波粼粼,安静柔和,阳光略有一点刺眼,这个画面都是一副温柔的写生。江之岛的小山城有种浪漫的气息,小巧精致,有一种周杰伦《七里香》的感觉。不禁想穿越到樱木花道、三井寿与流川枫的二次元里去。
如果看旅行攻略,会看到有人提醒不要在江之岛随便吃东西,否则临空飞来一只老鹰、海鸥或是乌鸦,则后果自负。不相信攻略是不对的,只瞥到分不清何种鸟类的黑色尾翼眼前一闪而过,手里的半片面包云淡风轻地消失,似乎从未曾拥有一般。
箱根是温泉之乡,此番亦体验了日剧中的露天温泉。可惜今年的冬天如此暖和,无法体验雪中泡汤;只能在残留却依然精致的红叶和银杏下对着温和的阳光与湛蓝的天空,热热地躺在硫磺澡中。我一共泡了两次汤,晚上一次,白天一次。温泉后效果显著,整个人慵懒得不想动弹,直接在回民宿的途中沉沉地睡去。
尽管旅客众多,泡汤却没有在国内各类真假温泉时的混乱与人山人海,完全能够独自在枫叶下的池子里一人安静泡上几小时(若是体力足够....). 这座小城似乎是定意依然按着自己的节奏运转,登山电车的班次频率并没有跟上客流量,如果排队不幸没有坐上这班车,往往不得不再等30-50分钟等下一班。尽管所有的交通工具有着精确的时刻表,但是自己的行程未必能如愿地精确;可是如果在制定计划时没有使用那些精确的时刻表,时间的把控可能会偏离更远。
大涌谷是箱根温泉的源头,有着人间地狱之称,黑色的山弥漫着硫磺硝烟,而另一侧是优雅的富士山。臭鸡蛋的气味中吃着黑鸡蛋,感觉自己的容颜年轻了20岁。
小巧 精致 阴冷 灰暗 丧
游江之岛/镰仓那日正是平安夜那天,回东京后又夜行新宿。那天的KFC门口排起了长队,路人多有提着KFC桶的;原来KFC圣诞套餐亦成了不少日本家庭的圣诞传统。除了KFC,更多人则是提着蛋糕穿行于街道与地铁中。街头也有传福音的,有举着牌子的,也有贴着海报的——镰仓的车站海报做得就如日本甜品一般精致美丽,普通的旅游地图被画得无比可爱,亦包括圣诞夜福音宣讲的海报。
据说过年的传统要吃荞麦面,除了来自其寓意,也是有从前过于忙碌简洁的源头。不知不觉,就在东京过了2019的最后一天。出行前随性定了两周的机票,随之后悔自己要在昂贵而拥挤的大城市呆那么久,或许只能在阴冷无比的冬季坐在全家,看着川流不息路人飞快的脚步发呆。友人告诉我,东京是一个无比丧的城市;满街的人群,冷酷的大都市,遍布的乌鸦和老鼠更让人觉着非常“丧”;临行前,昏暗阴冷的“丧”画风已经在脑海里盘旋。不过,现实比预想得美好很多,东京比我想象得要明媚欢快;虽不比关西干净,却也是整洁的,没有见到老鼠,乌鸦大声的疾叫显得滑稽而不沮丧;满满的行程反而遗憾自己没有机会真的呆坐在玻璃窗前看川流不息的人群。
忽然地迷恋起这种丧丧的感觉,想一直隐藏于拥挤的符号之中不出来;可能多半是不想回去上班吧。游北欧之时,深感其极简文化;即使在最热闹的商场,看到的衣服颜色也不会超过三种。日本却是正相反,莫非装饰与内心走向必要极其相反才能显得对称?衣服、礼品无不鲜艳精巧;比起吃,日本的甜品更适合被看:精美可爱,让人无法不喜欢,对其口味倒是无感。走在路上,欣赏着各种颜值,不时冒出一个小而精致的公园,一间神社,一家隐藏的咖啡厅;心态化身成小盆友,看到什么都感到新奇。
处理两小时邮件,当NPI, Rev/COGS, Customer segmentation, Go-to-market重新回到脑中,文思如泉涌被瞬间消磨,从庞大的人群与路线中,从阴暗、丧、变态、鲜艳、精致里被拉出来,重新掉进粗糙、琐碎、颓废、困倦的现实。文字不足,靠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