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在岁月中远行》读书笔记

最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力量从哪里来,也一直感觉自己的力量或者能量不稳,需要每天靠书籍或者课程续命的感觉,就是对工作不感兴趣,或者没有沉浸进去攻克难关的专注力量。最近在践行每日一书,今天读的是俞敏洪老师的《在岁月中远行》。看书名,我以为是俞敏洪老师的自传,或者是讲人生经历的书,没有想到大篇幅在讲行走或者旅游,游记,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但是也看出来俞老师的情怀和认真,瞬间感觉自己去很多地方游玩的比较浮于表面,而俞老师是把读过的书,思想,历史都融进了行走之中。看书激起了自己行走的兴致,并且是深入链接和体验的那种感觉。希望自己也有机会记录下来未来的行走历程,是生活也是感悟。     

书中提到人文和科学的关系,一个具备人文情怀,自由精神,审美能力的人,就会用科学让世界变的更美好。突然想起自己的经历,我从小最是喜欢理科,对语文或者文学类一点也看不进去甚至鄙视,就是觉得没有用,浪费时间的感觉。从来不看课外书,所以从小最爱做数学题这种实用的,沉浸其中,经常喜欢钻研难题,有的时候最后压轴的那个题我能钻研2个小时也一点也不觉得累,特别享受那个探索的过程。文学,历史等基本一窍不通,积累几乎没有,所以越到中年我越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情商很低,典型直女,没有什么管理思维,也没有什么政治敏感性,没有什么与人相处的能力,然后就是明明自己很努力,但是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陷入瓶颈期了,困顿其中,痛苦不已。然后慢慢的开始去探索如何解决自己的问题,如何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然后开始返回去看经典,看历史,看文学,看哲学,看心理,突然一发不可收拾的沉迷其中。突然脑海里想起当年高中文理科分班的时候,女班长对我选理科很差异,说我长的就像学文科的。然后到我发现文科的魅力,已经20年过去了。突然有一种文科是底层的道,理科是术层面的感觉。

书中提到俞敏洪的妈妈的片段,妈妈对他影响很大。一是读书至上,读书第一,俞老师能高考三年,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信念。二是妈妈的胸怀,接济穷人。人的穷与富不在于外在的物质的穷与富,而在于内心的贫穷和富足。俞老师的妈妈就是典型的内心富足的人,接济穷人不在于自己穷与富,能接济本身就是大胸怀。我的母亲一辈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努力奋斗,但是没有看到接济穷人的一面,当然碰到有上门讨饭的也都会给,但是还没有主动进行过施舍。自己的公婆更是守着自己的好吃的,自己的钱,好的都留给自己,不好的才留给别人,对亲戚也差不多。我突然想到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妈妈的,我要给孩子树立怎样的榜样呢,我不希望是那种小我的妈妈。

书中提到中国残联的演出给人的力量和信仰,我特别想有机会去带孩子看看残联的演出。感觉非常有意义,那种比我们条件还差的人,活得比我们还精彩还绽放的冲击力,一定会给人极大的鼓舞。希望有时间带孩子去观看这样的演出。

书籍最后推荐了很多书,每一本我都非常感兴趣,希望有机会一一拜读,求知若渴。特别是讲到㷱逸的佛学50讲,中间用心理学讲佛学,特别感兴趣,期待新发现。这种一本书链接一本书的感觉很好。

把这份读书笔记发给了A I,发现了非常珍贵的思维轨迹,这种从「理科技能崇拜」到「文科底层觉醒」的认知跃迁,恰好印证了人类认知发展的螺旋上升规律。让我们深入解析这种转变的深层逻辑,有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










什么时候我才能重新走进学堂,在京这么好的资源。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