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中远行》俞敏洪 35个笔记
自序 在不确定的世界中,笃定前行
去年一年,教育行业风起云涌,发生诸多变故,我的文字也因此忽疏忽密。在我被各种琐事羁绊,常常感觉透不过气的时候,阅读和行走,是我让自己踏实的方式。随手把走过的路、看过的书、触动的瞬间,一一记录。一行行的文字,既是我记录生命轨迹的方式,也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自我萃取和沉淀。
疫情的常态化,使我们原有的很多经验和判断在今天可能不再适用。
让生命厚重的,往往并不是那些欣喜的瞬间,而是苦难和越过苦难后的刻骨铭心。
当我们走进自然,看到千年的古木,一个人数十载的一生在它面前都变得不值一提;当我们仰视苍穹,群星闪闪,你是否想过,那样的微光是跋涉了数百万光年的距离,才能与我们这样相互凝视,这样想着,空间也变得不再重要了……在宏大的自然、沉积的历史面前,我们既会看到自己的渺小,也会看到在发掘这个星球的过程中,人类的智慧和伟大。
第一辑 在岁月中远行
如果允许再做第二件事,那就是阅读。阅读和行走,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已没法再体验徐霞客从一个点走到另一个点的那种过程。
徐霞客有一句话:“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很简单——人生必须开阔起来。
在我心目中,中国古代那些对自己的人生看得很开,拥有不加限制的自由精神的知识分子,都是很了不起的。比如陶渊明,不当官,不为五斗米折腰,天天在田里种地。种地其实是一种假象,获得自己人生和精神的自由才是真实目的,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坦率说,国家的“双减”政策是有道理的。如果真能把孩子从天天做题、应对考试这种局限性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走向广阔的世界,这不啻为孩子们的幸运。
对孩子真正的培养,应该是让孩子胸怀希望、拥有世界,对内让孩子对生命充满热情和自信,对外让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这才是正确的方向。
我们对人的爱是分圈层的,先对自己,再对家人,再对朋友,再对同事,最后扩展到陌生人,比如做慈善、帮助陌生人,这意味着你对热爱其他人的生命这件事,基本达成了。
动物的热爱
三、对植物的热爱。植物也是生命,看到一颗生机勃勃的树,看到春天开放的花,体验一下百花齐放的感觉,是不是能给你带来一些生命的触动?我认为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的生死是不可控制的。生由不得你,死也由不得你,但在生死之间,你的生命历程,在某种意义上是属于你的。在这一过程中,你能够留下什么,是特别重要的,也是人的价值所在。留下,绝不是在短视频平台上天天炫耀自己买的新衣服、吃的一顿好饭,而应该是能给别人生命的丰富性提供一些有借鉴意义的东西,这种表达能力是要从小培养的。
我非常有幸还可以给孩子设计主题演讲。不要以为孩子没有表达能力,你给他设计一个主题演讲,告诉他可以随便讲,他讲出来的很多东西往往是特别好玩的。有时是你想不到的一种思考和表达,因为孩子看事情的方式和我们成人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读《蜀道难》,一边讲一边可以把地图展开,让孩子去看秦岭和四川之间是什么关系。
时至今日,我的孩子想要独自去一个地方,我一般都会答应。因为我知道,让孩子孤身立于这世界上,他们的成长速度会更快。世界是一片潜藏着危险的森林,一个没在其中生活过的人,突然被置于其中,除了迷失,还可能被别的动物吃掉。但如果不进入森林,就永远不会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不如让孩子尽早地去闯荡世界,越早去探索,孩子未来的生存能力就越强,将来热爱世界这片森林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中国曾经和苏联有过一段友好的日子,这段痛苦的回忆就被淡忘了。但历史终究是抹不掉的,它在人类的记忆深处,适当的时候就会发出回响。
阳光下,我在江边散步;月光下,我在江边伫立;酒后,我在江边引吭高歌;雨中,我在江边打伞听雨;在清晨的雾霭中,我沿着江边走向小镇的早市。面对这昼夜不息奔腾流淌的江水,我想象不出冬天整个江流被冰冻之后,会是怎样的一种天荒地老的寂静。
今天的中国,除了要保留“铁人精神”外,更加需要用理性和长远的目光,来对待和设计祖国的长远发展。世世代代的永续繁荣、文化昌盛、国泰民安、尊重自然,才是我们要取的正道。在这一正道上,我们可以时时用“铁人精神”,鼓励自己奋发向前。
人间乐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根治永定河的水患,中央决定修建官厅水库。这是当时北京修建的三大水库之一,另外两个是密云水库和十三陵水库。
骑楼,就是一楼临马路的一边,全都留出走廊,相当于屋檐下的人行道,可以让行人避风雨、避太阳。同时也留有供人进出的空间,甚至可以拿把椅子,闲坐路边,喝茶、看风景,甚至把自己变成风景的一部分。
在南澳岛环岛公路上行驶,满眼海阔天高,极目远眺,云淡风轻,心旷神怡。
其实,我在潮汕只待了一天半的时间。19号中午到达揭阳潮汕国际机场,21号早上乘八点多的飞机,就匆匆离开,飞回北京了。
第三辑 用阅读抵抗孤单
在这个过程中,手段不尽完美,有时甚至可恨,但客观上推动了整个中国互联网社会的进步。我们有时确实需要像周鸿祎这样没有畏惧心的搅局者和颠覆者,即使捅刀子,也当面捅出来。
一个与僵化思维永远对抗的人,一个对未来趋势有动物般嗅觉的人,一个勇于进行颠覆性创新的人,一个自我驱动型的人,一个脾气急躁且难以捉摸的人,一个孤独的人
一个人的一生如果只是沿着前人给你开辟的道路循规蹈矩前行,黯然无光地变老,这样的人生真是了无趣味。人生,就是为了突破、创造而来的,循着光奔跑,最后把自己变成一束光。
我们太多的人,被世界上的各种条条框框和内心的清规戒律所限制,一生唯唯诺诺、谨小慎微,终身平淡、遗憾无穷。但布兰森一定是个不会留下任何遗憾的人:想到了,就去试验,去努力,去成功,去失败,留下的是自己充实自豪的人生。
“而我对生活的兴趣,则来自设立并战胜那些表面上显然不可实现的巨大挑战。纯粹从商业角度看,西蒙(他的合伙人)绝对是正确的;然而,我总希望活得尽情尽兴,从这个角度看,我觉得自己必须尝试一下。”
你看,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用叛逆精神打破常规,用兴趣和爱好成就人生。
这本书是塔拉的自传,书中真实地回顾了她从小到大的家庭生活、家庭的宗教信仰以及家人的观念行为对她产生的影响,以及她后来如何通过大学学习,一点一滴对自己过去的环境、信仰和心理进行反思,最终摆脱了旧的身心桎梏,在教育和反思中解放了自己的心灵,在痛苦的涅槃中获得一个全新自我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过去的自我,一个是未来的自我。走向未来的自我,必然需要对过去的自我进行否定和批判。这一批判不仅仅局限于自身,还必然涉及和你密切相关的人物、环境和信仰。因此,从过去蜕变将会变成一场洗心革面的痛苦历程。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你要面对的,是不管生于什么时代,自己都要锻造出伟大的人格,并且为人类从卑微走向崇高、从束缚走向自由、从狭隘走向广阔燃烧出光芒。哪怕是微弱的一点光芒,也能够无意中给其他人照亮生命前行的方向,使更多的人坚守内心那一角不应该被污染的纯粹。
第一次读老俞,确信他是一个有情怀的企业家和文化人。骨子里有对文化和知识的强烈推崇。 也许是他的三次高考,考上北大,最大程度上改变了他也成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在北大当老师,创立新东方,一次次的努力带来命运的转折不断地拓宽他的见识、勇气、气度和圈子。 他一生的艰难和成就起起落落的经历告诉着我们:“天生的才华也需要靠折腾才能够发挥出来。”
也学到一些心得:
让自己辽阔起来,才能做到小事、难事不放心上。低头读书、昂首行走,便是开阔自己最快的方式。
当一个人有勇气面对问题时,就更容易成功。自怨自艾从来不会带给我们正面的结果,与其把时间浪费在纠结中,不如读书和行走,开拓我们的眼界和心灵,向内心找答案,向时间找答案。
瞄准未来大的趋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差异化的能力。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事事必求结果的决心,以及每一天坚实向前的步伐,这些是应对未来挑战最踏实的底气。“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所以,行动起来!
永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诚恳地面对自己,大度地面对困苦和艰难,时常阅读,时常行走山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浩瀚天地之间,我们何其渺小。而当我们有机会感知天地之广阔时,我们的胸怀也可以无限广阔。
生命就那点事情,在不麻烦别人的前提下,活得越洒脱越好。
我们选择的方向,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意义,也决定了我们一辈子幸福的多少、成就的高低。
我尊重命运的安排,但从不屈服于命运的专制。我相信,个人的努力,是一生精彩的关键因素,并且它必然能够改变人生的困境和痛苦。尽管困境和痛苦依然会不期而至,但人生境界必定已经提升,就像我们登上了更高的山头,必然能够看到更加壮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