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蔺相如

《将相和》这个故事,中国人大多听过。如何评价蔺相如这个人。答案大多是:爱国,机智勇敢,心胸宽广。个人觉得这些基本没有问题,只是我对他的机智有一些不太认同,说谋略就更谈不上了。

衬托蔺相如的智谋的主要事迹一是完璧归赵,二是渑池相会。

我们先说第一个:完壁归赵。

秦王为了得到赵国的和氏璧,答应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谁都能看出来,这是个骗局。秦国就没有一个昏君,爱地如命的秦国怎么会为了一块宝玉而舍去十五个城池。秦国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提出一个无礼的要求,试探赵国人的底气。不错,当时确实是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但如果因为力量弱小而显露出害怕胆怯,没有战斗的勇气。此消彼长,秦国的底气一定会更加充足。

赵国确实害怕了,怕秦国会以此借口打来。所以蔺相如的意思是,如果不同意交换,秦国就找到了攻赵的借口;如果同意交换,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肯交出城池,就是秦国理亏,所以宁可把玉给秦国,让他理亏。

我都不想往下说了,秦国因为不守信而理亏,难道因为要不到别人的宝玉而攻打别人,就不理亏了吗?你见过哪个国家是因为讲“理”而强大的?蔺相如还真的带着玉去了,不管后来结果如何,秦国已经达到试探的目的了:赵国人不敢反抗。

事实果然如此。完璧归赵的第二年,秦借口赵不跟它联合攻齐,派兵攻下赵的两座城池。第三年秦兵攻下赵国的石城,第四年攻下光狼城,斩杀赵国三万人。

只要想打你,什么借口都可以。

第二件事是渑池会。

就是完璧归赵后的第五年(前三年一直压着赵国打),秦国突然说要与赵国和好,相约在渑池见面结盟。赵王畏秦不想去。蔺相如献计说:“大王如果不去,就是向秦国示弱表示胆怯。”赵王于是就带着蔺相如一起去了。

我不禁想起了完璧归赵前蔺相如说的话,要是五年前也是这么说,那该多好。直接一口回绝秦国的无礼要求:要璧没有,要地,赵国虽小,却敢于与你决一死战。

有人说,没有实力死战也是白死。你要知道,当时的秦国并没有以一敌六(国)辗压式的实力。即使秦国后来强盛的顶峰,也是靠着远交近攻的手段才取得最后的胜利。所以杜牧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如果拿出勇气与秦国死磕,秦国也不敢陷入消耗战中。

事实确实如此,渑池会的大背景是什么呢?公元前279年,就是渑池会的那一年,秦国想集中力量攻打南方的楚国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鄢郢之战) ,而在北方秦国与赵国有着漫长的边境(见下面的地图),为避免两线作战,主动与赵国交好会盟,约赵王会于渑池。

战国时局图

此时还有一个想和赵国交好的,就是楚国。如果这两国结盟,秦国首尾不能顾,与谁也不敢冒然开战。这就是“合纵”。

结果赵国还真去了,还真的上了秦国的当,与之结盟了!这个猪头三的操作,就是在蔺相如这帮上卿的主意下完成的。

事实上,秦国的外交策略中心就是一条:远交近攻,用会盟这种形式拉拢与欺骗六国不止一次。

秦国曾经用会盟来诱骗楚怀王,屈原等人极力劝谏,楚怀王却执意前往。到达秦国后,秦王将楚怀王囚禁起来,逼迫其割地保命,最终客死于秦国。

后来秦国又诈称要把公主许配给顷襄王(楚怀王之子),顷襄王竟信以为真,不顾屈原的劝阻,打开城门迎亲,秦军趁机攻破楚国都城,楚国西北部的领土因此全部被秦国吞并。

相比之下,蔺相如的战略眼光与屈原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渑池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