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
和我的遣散赔偿金的到账通知几乎同时到达的,是理财经理的微信。
“姐,您账户上新到了一笔资金,请问您有计划怎么投资吗?”
我要稳稳的固定收益产品。(因为高风险的基金和股票,都有了。)
“姐,我根据您的投资风格,为您准备了几个可选方案,找个时间我给您演示一下?”
就这样,我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心情,进入了银行的理财室。
理财经理是个年轻的小伙子,首经贸的硕士,180+的个头,却有种文人的赢弱感,脸上仍能看出少许痘痘的痕迹,天生的略带羞涩的气质,嗯,仿佛就是个刚走出校门的学生。
学生小哥介绍起产品来颇有虎虎雄风。一共有三款产品,按风险从低到高排序,分别是:
👉 第一款,是一个年金保险。
WHAT?! 保险!我当场跳起来抗议:我不买保险!
反应如此激烈,有我自身的原因。刚失业,中年,本来就敏感。加上我第一反应想到的是,这小哥,是不是把我当作可以随便忽悠的大妈了?拿保险当储蓄卖给我?!
小哥倒是很淡定,要起我先让他演示一下。
“我们假设,一次性趸交100万,第5年起,每年返还42800,直到身故。如果身故,返还已交保费。”
呃。。。。。。
我赶紧算了一下,假设我还有40年可活,42800*35=149.8万,比投入的钱多了一半的样子呀。如果只活30年呢?42800*25=107万,也能马马虎虎拿回本金。
活得越久拿钱越多。
换个角度看,越年轻买它,越划算。
“这个是定期取钱的模式。如果你不取年金,存在保险公司,每年还有额外收益,你看下这个利益演算表。。。”
还有这种操作?我瞥了一眼,20年末的时候,累积的金额已经接近本金翻番了!
“现在全世界都在降息周期里面,利率只会越来越低。这是他们最后一款预定利率为4.025%的产品了,随时准备下线。。。”
预定利率是个什么东东?没关系,我回去查。
我当即表示,请把合同条款,以及演算表,相关的资料,通通发给我,我要好好研究一下下。
然后我接着听他介绍后两种风险相对较高的产品。
👉 第二种是一款很稳健的基金。虽然今年股市上下起伏,它的收益图确实稳稳地向上,看着很不错。
👉 第三种是一款私募的对冲基金,近三年的成绩非常突出。
========================================================
回家了,重新梳理了一下今天理财经理推荐的三个产品。
1. 保险
被理财小哥称为最可靠的产品,因为生存金返回写进了合同。这个可以当作固定收益。如果不领生存金,放在保险公司,还有额外的收益。既有保底,又有弹性。
简单算了一下,在未缴清保费之前(前5年),收益率没法看。但时间拉长后,20年保本收益率是年化3%左右,而20年的投资收益率能接近到年化4.8%。
最关键的是,它保底啊,虽然收益不高,但它保底收益率能接近3%,是写进合同的。要知道,现在中国已经不许再发保底基金了。当然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流动性不好,必须是长期资金,至少5年。
2. 债券基金
当时我以为这是一款债券基金,回来查资料后才发现不是纯债,是一只混合基金,看起来这个基金经理极其保守,基本上只买债券。
这个倒是比较符合我的要求,但是,我要的是“稳稳”的固定收益,万一这个基金经理风格大变呢?换了经理呢?毕竟没有合同的保障。
其次,在银行买基金,手续费是不打折的,如果真要买,我可以去基金的官网买。
3. 私募对冲
私募?对冲?非常高大上,但我真的被最近的各种跑路和清盘信息给吓着了,不了解的不做,我还是算了吧。
总结一下,我第一次发现了保险里面,居然也有可以理财的产品,而且它还保底。这是个新发现。
想到曾有朋友提到过,保险的佣金很高,如果我能自己给自己买,岂不是可以省下佣金?正好我现在没工作。
一不做二不休,我连二连三地联系了几个朋友,想直接去理财小哥推荐的那家保险公司,比较不幸,这是家小公司(后面再聊这个公司哈),没人认识他家的业务员。
于是我又想,保险这么充分竞争的市场,有了好产品,其他保险公司一定会复制,去别家一定能找到类似的产品。这个思路没错吧?我当时觉得没错,于是联系了一位朋友,拜托她引荐我入职。
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保险公司的卧底之路。
💡 预定利率(百度百科)
预定利率是指寿险产品在计算保险费及责任准备金时,预测收益率后所采用的利率,其实质是寿险经营者因使用了客户的资金,而承诺以年复利的方式赋予客户的回报。通俗来说就是保险机构提供给客户的回报率。
预定利率的高低和保险产品的价格直接相关。在其它假设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如果一款产品的预定利率较高,消费者投保该产品时所缴纳的保费则越少,保险产品的竞争力越强。
Amily的个人理解👉 预定利益只是设计保险产品时采用的上限利率,不是承诺给客户的回报率。事实上,保险公司因为人员工资,费用等各方面原因,最终给客户的回报率,往往会低于这个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