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下午,好朋友D突然问了个问题“你说一个人要多强大才能逃离家庭的黑洞?”
“什么意思?”,我没明白这里的家庭黑洞指什么,就反问她。
她告诉我,家庭的观念对她影响很大。她妈妈给她妹妹报了数学补习班,每周都要去上课。妹妹不是聪明类型的,所以她在家时她妈就让她教妹妹学习。
从小到大,她很多关键的事情,比如高中选文理科,初恋,大学考研,她妈都会积极干预,帮忙做选择。
有时候,她心情会不好,会觉得有自己想做的事,不愿意教妹妹,不想逼她学习,但是有这样的想法时,她反而会觉得自己不应该,不道德。
在妈妈帮忙做出这些决定时,事后会去责怪为什么要替她选择,为什么没有选择的自由,为什么不能选择自己想选的。但是,又习惯于这种被束缚下做的决定,似乎比自主选择来的容易。
完了之后又觉得自己太low,不够强大不够独立才会被束缚。这种不道德感low感和失去自主选择权的想法纠结交错出现。
2
大学毕业后,我没有选择回家工作,留在了上学所在的城市,这个城市交通拥堵,空气又差。
工作很辛苦,经常要加班,要熬夜,要被客户骂,工资又低,最惨的时候,大半夜没处睡就在工作的地方打地铺,熬完夜第二天还要接着做事。
有时候爸妈在节假日打电话来,出于心疼他们每次都会说让我回家乡上班这样的话。而我总是告诉他们,趁年轻的时候,想在外面闯一闯,打拼下,哪怕辛苦一点都没关系。
在他们的思想里,作为一个女孩子,又不像男孩子,没必要在外面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然后组个家庭就可以了。这里稳定的工作指的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一员、教师,类似这样的岗位。他们眼里稳定的工作就是铁饭碗,一辈子都不用再愁了。
父母总觉得,培养了大学生,出来上班就不该像初中生高中生那样,做销售、技术类的工作,也不能去工厂、超市这种听上去很低端的地方。大学生就应该是坐办公室,出入高级场所,或者捧着铁饭碗。
弟弟还有两个多月就要高考了,他月考成绩好,老妈就会开心个好几天,没考好就觉得好像老弟的后半辈子有危险,找不到好工作,娶不了贤妻。分数,考上好大学依旧是他们衡量一个人以后生活好坏的标准。
旧思想根深蒂固,有时候你很难去说他们对与错,因为这些观念自有其形成的坏境氛围,怪不得他们。所以当自己有了不一样的想法,然后换位思考之后,能理解并接受双方的不同,又觉得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做选择。知道分数没那么重要却不得不努力去考高分,知道稳定的工作没那么稳定却不得不挤破脑袋去争取。
难道这一切真的是因为家庭观念导致的吗?是父母逼着你做的选择吗?
3
《开讲啦!》有一期邀请了林志炫,他17岁时,按照父母的意愿选择了土木专业,结果在学校发现自己很喜欢音乐。
毕业后,他并没有违背父母的意思,去了发电厂工作,后来回家里的印刷厂帮忙。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音乐,告诉父母晚上要出去和女朋友“约会”,事实上是去跟朋友录唱片。白天工作,晚上搞音乐,就这样持续了很久。
有一天,父亲告诉他,说有个叫优客李林的唱歌挺好听,跟他长的还有些像。后来,林志炫上了电视,父亲在电视上看到他,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儿子喜欢唱歌,还唱的这么好听。
在你还没有能力做“你想要是谁”时,先把那个“你可以是谁”做好,林志炫告诉我们。
4
相信很多人依旧会觉得自己深受家庭观念的荼毒,觉得“我不喜欢做这份工作,父母非要我做”,觉得“我很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什么没有自己做选择的自由呢?”觉得“为什么你们不让我自己做决定呢?”。
我们有没有想过其实失去自主选择权都是自己造成的,是我们惯出了父母“帮忙做决定”的习惯,而后又把责任都推给他们,谁让你们要我做这个的。
当父母第一次帮忙做决定的时候就应该振重的告诉他们,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比如我想读文科,虽然你们认为理科更好就业。然后列出自己喜欢读书写作的理由,到现在写了多少篇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稿多少篇。比如我喜欢那个男生,虽然他现在没车没房。但是他每天坚持给我送早餐坚持学投资理财坚持跑步,爱我上进又注重生活质量。
当然,并不是所有你想做的事情在初次被提出时都能得到支持,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首先,应该分清到底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不被支持很正常,如果父母一反对你就放弃,那么该问问自己,那真的是你想做的吗?真正想做的事是即便被反对也要极力坚持,反对才是对我们的考验。
如果已经很明确自己想做的还是得不到支持,那么,完全可以像林志炫那样“曲线救国”。先做你可以做到的,在做的同时,积累想做的事情的经验、资本。然后把这些资本拿出来告诉父母,其实我更适合做这个事情,而不是你们想要我做的这件。
不要把所有责任都丢给父母,不要让自己的懒和不够爱成为失去自主选择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