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范仲淹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他的《岳阳楼记》天下知名,他的《苏幕遮﹒碧云天》众人吟唱,他的政治理想,却失败了。
范仲淹出生的时候,北宋王朝已经建立快三十年了,没有了战乱流离,没有了血与火的洗礼,四海安定,生活祥和。按理说,他是一个时代的幸运儿。没料到,命运早就打好了伏笔,让你在其间起伏不定。他四岁丧父,贫苦之中,母亲改嫁,他也跟着改名朱说。
那些年,他吃不饱饭,还要刻苦读书,每天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因为他知道,只要苦读,终有成功的一天。
果然,大中祥符八年,他26岁进士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慢慢官至参知政事,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凭着考中了科举,他才恢复了本名,迎回了母亲奉养,想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啊。
他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那时候陕西已经是跟西夏作战的前沿了,有人被任命后装病不去,也有人哭哭闹闹的送别。范仲淹却积极的赴任去了,还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了西北边防,获得了一致好评。
等到再次回到帝都,回到了政治中心,照着一般人的思维,他得好好享受生活了吧,他却开始搞什么新政,在中国封建社会,要改革封建官僚体制,说起来容易,然而要真正做起来,却似难于上青天。
庆历四年春,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简单说就是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对于帝国来说,经过改革,行政效能得到了提高,财政、漕运等状况都有所改善,萎靡的政局也开始有了起色。
这是一个美好的春天,他写下了《岳阳楼记》,其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横亘千古流传了下来。仿佛站在岳阳楼上,看到了伟大民族复兴的希望。
然而庆历新政对整个官僚阶层来说,不啻是一种严重的打击啊。因而遭到了严重的阻挠,一年后,新法就被废除了,我们的范仲淹同学就又被贬了,去了邠州当知州了。此后,江湖路远,再也没有回到过汴京。
范仲淹素爱弹琴,曾于琴中思古,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可以遥想一下,范仲淹弹着《履霜操》,忧谗畏讥,却一身正气的样子。
当命运出现转机的时候,他总是迎头痛击,不留情面。
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