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遇到问题时动脑子把问题想清楚其实是一件并不费力的事情,但是很多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却是:“想那么多累不累啊?”
人如果有脑子但是闲置不用,就相当于没脑子,独立思考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而如果拒绝独立思考,一味地把思考的工作交给别人,其实非常的浪费时间。比如说《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有这样两种人,他们在接到领导安排的工作分别有着不同的反应:
有些人在接到工作之后,因为习惯拒绝思考,所以只做领导要求做的事情,机械化地完成任务,而不是想着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好,因此并不明白到底该做什么,从未“用进”而不断“废退”,长此以往工作越做越遭。
而另外一些人呢,他们在接到任务之后,勤于琢磨,思考任务的目标、实质、意义,再据此思考完成任务的方法。对于他们而言,不但完成了领导要求的任务,还因此得到了很多意外收获。
对于这两种人,其实他们处在同样的时间当中,却因为思考与否的缘故,渐渐拉开了差距。他们在用最累的方式生活却并不自知,因此大哲学家罗素曾说过:“很多人宁愿死也不思考。”并戏谑道,“实际上,他们确实死得很快。”
那么我们该如何独立思考,并且正确地独立思考呢?以下是我在读书过程中感觉很有意思并有所启发的两章内容:
案例局限
用案例说理的方法,其实是教学中非常先进的教学方法,但是与其它教学方法一样,有自己的局限,很容易陷入一些谬误,比如说“以偏概全”。
我们经常拿爱迪生的故事来举例说理:
爱迪生一生有1100多项发明,在分析他成功的原因时,他说:“无论哪个头脑清楚的人,如果他肯努力行动,都能像我一样有所成就。天才是1%的灵感,99%的汗水。”然而努力行动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原因。
爱迪生能够成功有一个至关紧要但却不常被提及的原因:
爱迪生出生在一个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对完善的国度。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非常伟大的母亲,在爱迪生8岁上学时,被学校老师斥责为“低能儿”,此后,他的母亲便成为了他的“家庭教师”。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让他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博览群书,但是你同样可以设想,他如果生在19世纪的中国……
事实上,同样有另一些人采用了与“努力行动”相反的模式,比如巴菲特在买入值得持有的股票后,采取的是“不努力,不行动”策略,等待卖出时机,但是他同样也是众所周知的成功人士。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说努力行动并不重要,但是它只能告诉我们爱迪生非常努力,非常勤奋,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和爱迪生一样就可以和他一样取得同样的成就,因为爱迪生的成功还有诸多被我们忽略的其它原因,有时候我们看到案例之后,还需要注意案例和结论之间的实际逻辑关系。
张冠李戴
除了爱迪生的例子,我认为书中的另外一个故事更有意思,也更具启发性。因为篇幅问题,我简要叙述如下:
一位牧师在被儿子吵得心烦意乱之际,把一幅地图撕碎,并对儿子说,如果把这幅地图拼好,就给儿子两角五分钱,但是不到十分钟儿子就将其拼好。原来是因为地图的背后是一张照片,儿子想,我先拼好照片,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牧师由此非常高兴地给了儿子奖励,并且想好了明天布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就是正确的。
当一个人给你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可能还会紧接着得出结论,当你想要改变世界时,首先应该先改变自己,因为只有一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才会正确,愚蠢的是,这个逻辑毫无道理可言。
这则故事能够告诉我们的道理显然只是:换一个角度或许能有一个更容易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但所谓的“成功学大师”却用这个故事进行励志,悲哀的是这种建立在错误逻辑上的故事竟然被大多数人不加分辨地加以接受,这时候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个人能够独立思考是多么的重要。
紧接着这个故事,书中还提出一个“态度改变一切”的例子——如果把字母从A到Z编码1到26的分数(A=1,B=2……Z=26),然后比较不同分值的单词,你会发现:
Knowledge(知识)得到96分
(11+14+15+23+12+5+4+7+5=96);
Hard work(努力)也只得到98分
(8+1+18+4+23+15+18+11=98);
Atticude(态度)才是你生命的全部,因为它得到100分
(1+20+20+9+20+21+4+5=100)——满分。
因此得出结论:态度改变一切。
然而用这种逻辑去计算的话,其实很多单词都可以等于100分,仅仅在书中就举出了二十多个,而这也只是大不列颠词料库里1000多个词的一小部分,其中有一个形容词useless(无效的)就是其中一个,更有趣的是bullshit(胡说八道)这个单词按照这样的算法的到的分数是大于100的103分!大家由此可以回想,生活和工作中这种被多数人广泛接受的谬论还有多少?
关于思考,书中除了案例局限和张冠李戴之外,还提出了因果关系、相关命题、举证责任、对立论证等思考误区,我们之所以会陷入这些误区,也是因为平时习惯性地不思考和不会思考所导致的,其实勤于思考对我们至关重要,而且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中,你会不断地感受到它带给你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书中所提到的“重生”。
《把时间当做朋友》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