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老子之道,乃羲皇古道也。超越時空、世法,為宇宙絕對真理之道;此道在天地間,具一切功能,唯一無二,生化萬物,主宰萬物,玄通幽微,既恍惚又實存;既實存又不能言詮。
道之含義有三:
[明] (一)、就宇宙原始之本體而言:
道為宇宙本體之源,即天地萬物在天地未分陰陽未剖之前,已常存之總原理。亦即有天地後,萬物萬象,共同所以由、所以然、所以化、所以生、所以成之原動力,道即常。
(二)、就天地萬物之生化而言:
此道亙古今,通幽明,先天地生,無始常存而不為先。周行不殆,不變不易,後天地成,無終不敝而不為後。道由無極而太極,先天而後天,合一而已。一即道,道即自然。
(三)、就精神修煉之躬行而言:
道隱無形,至精至大,至理無為,無象無狀,無為無名,只是動靜一體,顯微無間之元始一炁,虛靈自然。是道者,真常而已。
常之含義:
[明] 常者,尋常自然,真常無為也。道以無為無事為常,以不變不易為真,自然無對待,不用文詮言說。
[悟] 苟執物象之跡而言道,即是可說可道之偽道,而非精微真常之大道也。
名之含義有三:
[明] (一)、無名之稱:
真常之道,既虛而不可道,又無物無形,無極無相,無為無空,自亦無名可稱。強名之,無即道。
(二)、有形之名:
萬物各具形相,始於心領神會,而後發乎口說言稱,因物立名。
(三)、常行應用之名:
道有形著相後,必有名供所以指稱者,此於大道則等而下之,為道之糟粕矣。
無之含義:
[明] 無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摶之不得,即入幾希微之境界,悟道體難名,道隱無名,無即常無,常道也。
當天地未分之時,渾渾沌沌,雖有天地之性,以無形相,仍無名稱之說,故道無形,乃無名,乃可久。猶人心寂然未動,一念不生,自無善惡之名。
[悟] 此無,為道之體,而非絕無;是能自有,乃為真無,即無,為有之德也。
名天地始之含義:
[明] 道之本質,純一不已,吐氣而化,出於虛無,元即始。而道生一,一亦始。始,即太極未判,兩儀未分。在天地,則一陽未動萬物未生;在道心,則思慮未起一念未動。
斯時也,道常無名,宇宙不落方體,不涉擬議,人心動之不渝矣。此無為天地之權與,鬼神之統宗,萬事萬化,所從生之根源。
[悟] 昔孔子問道於老子,自稱:“吾於論道不及無,唯於論聖學,乃有無適、無莫、無可、無過。”是孔子道不及天趣,較老子低層也。…故其學太史公斷之為:終身行之,而不見其效,故其宗終不成為宗教也。
有之含義:
[明] 有,道之本質,凡有皆生於無,故有者,從無中見也。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遂有形位,陰陽遂有剛柔,萬物因炁具形,因形有相,而有顯矣。然其性為暫,而不自有,亦非永有,故此有,為道之用,乃是有形有生之妙有,真有。
名萬物母之含義:
[明] 在元始則混沌初分陰陽,清濁初判昇降;在天地則陽氣初復,長日初至;在道心則物感初交,意念始動。方其時也,如母孕胎,有形有質矣。
爾後天地再合炁,從此道體生天地,生鬼神與人之資化,其用千萬,變出不窮,大道遂始制有名,長大成熟,如母育子,天地萬物,生而有名。
[悟] 萬物探本流末,養育群生,由一無而生萬有,此萬有性不永常,終歸一無,復其歸母也。
[悟] 以有無言道之為用。而人欲知此時與母之究竟,必須在其真常中,合無有以求觀,方得其常之真知。否則,人以寂滅若空為無欲,以循生執有為有欲,而心存空見,或隨流遷轉,則所欲亦空,所有亦無,安得知其天地萬物之妙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