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牛顿曾经担任过英国皇家铸币厂的厂长,并以他出色的数学能力为英国的英镑汇率、铸币工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起到过其他科学家无法想象的作用。但是,一般的伦敦的市民们也许怎么也想不到,牛顿的计算,是怎么让他们手中的硬币中掺杂了更少的金子和银子等贵金属的。而且,只要他们手中同等面额的英镑比其他冠以爱国之心命名的美元、法郎、越南盾等,购买到更多实际的物品,他们也是根本不在乎那些贵金属都落在了谁的手里的……吗?
通货膨胀的真相,当然是稀释货币的浓度。问题是:会被稀释的货币浓度会影响到谁?而谁又是其中最难以承受这种通胀背后的真相结果的人?
本书作者在1963年初次出版本书时,就精准地用诸如仙女使黄金变多一倍等例子,形象地讲解了银行、政府、市场等角色,处在各自的立场上,将如何对待通货膨胀现象,并如何通过货币政策体现对国家的总体影响(特别是那些以金融业为国家主要经济支柱的国家,仔细研读本书后可以对其现在正走到哪一步进行一些基本判断了,除非他们展现给公众的经济形势信息全部是建立在弥天大谎之上)。
尽管作者已经尽力在把种种经济原理讲的通俗易懂,但是初读起来,仍会觉得有些难度。而且,由于作者出版本书的时间较早(甚至他去世的时间1995年距离现在也有将近三十年的间距了),所以,本书中提到的事例和当下的经济运行模式会有一些出入,但是,其中蕴含的原理并没有变,甚至作者揭露其中的不良因素时,使用的语言要更加尖锐直接,算是本书非议一个亮点。此外,本书的第四章“西方货币体系的崩溃”系统地从1815年开始,总结、剖析西方货币政策发生改变的历史因由,还补充了1973年3月后“至今”(但是最晚也不会超过1995年了,所以我一直在强调时间点),大洋彼岸的金融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展现出的问题。可以说,如果阅读第四章内容时,能连带着各时段的政治、经济甚至两次世界大战等军事事件去看,也是一个能借由货币政策,去从多角度感知历史的奇妙角度,值得读者反复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