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很肤浅的认为,只要一直持续地写,就能提高写作能力。但在我零散地、毫无目的地写了几篇文章之后,我发现我的文章有很大的问题:它并不足够吸引人,想表达的论点也总是不够清晰。我常常坐在电脑前面,抓耳挠腮地想要如何修改,却始终找不到方向。
同为新写手的你,是不是有过和我同样的经历呢?好在我并不是那种一意孤行的人,既然我并不清楚我的问题出在哪,我大可以从书中找答案。
我阅读了几本关于写作的书,让我意外的是,百万级畅销书作家、日本国际写作协会会长山口拓朗竟然也曾有和我一样的苦恼。在他刚刚成为自由撰稿人的时候(此时他已经靠笔杆子为生多年了),编辑们就对他提出了很多批评和建议,比如“你有考虑过读者的感受吗?”“你的文章没有说服力。”“视点不够新颖。”等。
这使他产生了疑惑:我的问题到底处出在哪里呢?
山口拓朗于是开始在大量有趣、有料、有力的文章中寻求答案。突然有一天他意识到,在写作技巧之外,“思考”和“准备”格外的重要。他表示:
正是动笔(或敲键盘)前的“思考”和“准备”,使我的写作能力实现了飞跃式的提高。
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他所著的《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中的两个具体内容,并列举出相关可实施的训练方法,和大家一起在“不动笔”的前提下提高写作能力。
动笔之前,你需要思考读者的兴趣和需求
几乎每一位作者在接触新媒体写作,寻找投稿路径的时候,都会发现各个平台对于稿件所属的领域有着非常明确的要求:有的公众号需要情感类的文章,有的公众号专注于育儿领域;有的公众号需求的稿件比较杂,但他们也有详细的栏目区分;就连看似可以自由创作的头条也更多的要求创作者在垂直领域写作。
可以看到,其实所有的新媒体平台都在无声地做出提示:你必须在你写作之前,就明确好你所写的文章到底是给谁看的,即明确“读者定位”。
就像一个人没办法让所有人都喜欢他一样,一篇文章很显然无法让所有人都对它感兴趣。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例子:你知道为什么日本会有五十多家汽车杂志吗?难道是因为日本喜欢汽车的人特别的多吗?
实际上,这么多的汽车杂志面向的是截然不同的读者群:正在研究是否买车的人、跑车爱好者、露营车爱好者、古董车爱好者、DIY爱好者、汽车音响爱好者……
你一定发现了,即便决定好了大方向的领域,单独一篇文章所对应的“真正的读者”其实是一个比较小的群体。
如果搞不清楚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把写给A小姐的情书生搬硬套地递给B小姐。我的天啊!这样我们当然无法赢得B小姐的心,毕竟她们俩可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啊!
许多刚开始写作的人(包括我)常常定位不了我们文章所面向的读者群,以及他们到底想从我们这里看到什么,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在哪里。用销售领域的话来说,我们抓不住读者的“痛点”。这就导致我们的文章写的是“围绕着作者”而不是“围绕着读者”的,说的更清楚一点,你只是写出了你想写的东西,没有思考你的读者想看什么。
如何训练自己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去思考呢?
网上有个常用在爱情中的例子,我认为用在这里也很合适:你喜欢苹果,我喜欢梨子,你送了我一车的苹果,问我为什么没有为此而感动。
送给喜欢梨子的人苹果,说明送礼物的人根本就没有用心去了解对方,怎么还能指望感动他呢?这一点和没有站在读者的角度上去写文章是多么相似啊!所以作者给出的“不动笔的训练方法”就是送礼物的训练。
我们可以在某个朋友生日,或者某个节日的时候,刻意地通过聊天去搜集信息,然后送出符合他喜好的礼物。通过对方对礼物的满意程度,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我们对他理解到了哪一步。
当然你也可以不必真的去送礼物,你可以请他和你“玩一个推理游戏”:你提出几个问题,他来回答,当你通过旁敲侧击的方式揣测他的喜好之后,就可以询问他“如果我送你这个礼物,你会喜欢吗?你给这给礼物打几分呢?”
比如你了解到他喜欢喝咖啡,你会送什么礼物呢?
你可以问他:如果我送你一张星巴克的预付卡,你会喜欢吗?对方也许会说:不好意思,我只喜欢喝单品咖啡。那么这个游戏就失败了——你并不足够了解他的喜好,只是在大范围中获取了信息,就擅作主张了。
如果对方说:“太好了!你真会送礼物!”那么这个训练你就成功了。
除此之外,“向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训练。毕竟如果你没有提供他所需要的帮助,到头来只是帮倒忙,出了力还弄的双方都不开心。
相信通过这样持续的收集信息——揣测心理的训练方法,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能够“站在读者角度上思考”的作者。
你需要通过不断地自问自答,来挖掘文章深度
存在主义心里学大师欧文·亚隆在自传《成为我自己》中,多次出现“他以医生的身份”和“少年时期的他以患者的身份”进行对话的想象,并不断地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挖掘和表达出少年时期的欧文内心藏在种种行为特征之下的焦虑与不安。
这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法,同样也是一种写作手法。
正如山口拓朗所说:
其实,反复进行(持续不断的)“自问自答”,正是“写文章”这一行为的本质。
单纯这么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我们来看一个书中的例子。假如我们需要写一篇主题为“吃的太快好不好”的文章,你会如何写呢?
我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平铺直诉的说出,吃的太快不好,然后对为什么不好做出解释。其实在这里我们就已经提出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吃得太快不好?
但这样的文章仍然不够丰富,我们可以继续问自己:是什么造成我们吃得太快呢?如何才能改掉吃的太快的坏习惯呢?改掉这个习惯之后,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什么正面的影响吗?
当回答出这些问题之后,整篇文章就会有充实而全面的内容,信息增量也会不断加大,按照现在新媒体的观点来看就是“满满都是干货”。
我再以我最近读的另一本书《终身成长》为例,这本书的核心问题非常明确:讨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人造成的影响,并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但仅仅是这一个问题,并不足以让它成为一本很有启发性的书。那么作者是如何处理的呢?
翻开这本书的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每一个章节都是在对自己不断地提问。“为什么人会有不同”,“两种思维模式对你意味着什么”,“两种思维模式之下有怎么样的不同生活”,作者提出一个问题,然后回答它,再引出第二个问题,继续回答它。通过这种刨根问底的方式,不断向下挖掘观点的深度,让这本书变得非常有力度。
如果你想写的犀利一些,那就要对自己提出犀利的问题;如果你想写得具体一些,那就要对自己提出具体的问题;如果你想写得深刻一些,那就要对自己提出深刻的问题。
另外,在我们向自己提出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我们时刻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提问,也就是需要有一种“替读者提问”的意识。如果你能回答出读者的问题,理所当然也就可以写出读者想看的文章了。
如何进行自问自答的训练呢?
我们每天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针对这些看似很日常的事情,我们可以多向自己提问。在提出一系列问题并回答之后,从中挑选出最让你有感慨的回答,以向下挖掘的方式继续自问自答。通过这种方式养成提问与回答的习惯,并逐渐把这个习惯运用到写作中。
比如我今天做了一个线上瑜伽的课程。我可以问自己:
几点开始的课程呢?
课程持续了多久?
在练习当中哪个动作是最难的呢?
为什么这个动作让你感到最难呢?
是什么日常不好的习惯导致的这一点吗?
你需要如何去改善这一点呢?
可以看到我前面的三个问题属于横向提问,后面的三个问题则是对第三个问题的纵向挖掘。在经过这样的提问之后,我已经可以写出一篇关于瑜伽与行为习惯的短文了。
这样的训练随时都可以进行,而我认为它的好处不仅仅是训练思维,还能让你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闪光点,找到写作主题和写作素材。
这就是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在写作之前,要明确文章的“读者定位”,并学会站在读者的角度上,不断向自己发问,然后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通过“送礼物的训练”以及“自问自答的训练”,可以在不动笔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提升这两个方面的能力,从而从思维角度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写作是一个门槛不高的职业,甚至对于部分人来说,写作是一个爱好而不是职业。每个人都可以动笔,每个人都可以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任何事情想做好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不断提升,不放弃地努力,才能到达我们想到达的高度。
每一个我们所看到的大作家,都在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写作,不断地思考。正是因为山口拓朗热爱写作,才能想出用生活中就能实施的方法来提高写作能力,他所给出的方法都是可实施,而又带着不可思议的创造力的,我相信只要切实的去落实他所给出的方法,我们也能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