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常的周五,一个不平常的夜晚。
平时这个时候,妈妈们常常带着孩子们吃点儿好吃的,玩一会再各自回家。
这次不一样,他们聚在一起,学习亲子之间的情感链接。
活动开始之前,孩子们很闹,大呼小叫,互相追逐,既不理会妈妈们,也不理会我。
我用不高不低的声音宣布20分钟后课程正式开始,看起来孩子们并不在乎。
十分钟后,我又说了一次,还有十分钟,课程正式开始。
又过了五分钟,我再次提醒。孩子们竟然就停止了打闹和玩手机,互相推搡着,坐下来了,活动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先做了集体静心活动。眼看着刚刚还吵闹不止的孩子们静静坐着,感受身体,感受呼吸。动如脱兔,静如处子,大概说的就是孩子们的情绪转换能力吧。
我自己有些无力感,并且不计划讲什么理念性的东西,所以计划随着场域互动。
一个热身的小游戏过后,主题活动上场了。孩子们被眼罩把眼睛严严实实地蒙上了。除了各自的妈妈们,现场还有包括我在内的三个阿姨。我要求孩子们通过摸手,找到各自的妈妈,确认以后,就双手握住,不再分开。
孩子们开始找了。有的孩子十分坚决,摸到不是妈妈的手,就坚决甩开,我被甩开了好几次。有的孩子就犹豫不决,抓着手反复地摸呀,不能确认……
有一个男孩子摸到了妈妈的手,瞬间有点儿失控,连说了两句:我妈妈的手,我妈妈的手……
我注意到了这一点,分享的时候问他为啥失态,孩子立刻红了眼眶,说,我妈妈的手比所有的妈妈的手都粗糙,就是干活儿干的。
平时爱说爱笑爱逞强的他的妈妈也哭出来了,因为她一直认为孩子没心没肺,看不到她的付出,其实孩子都知道。
一个一个的分享,孩子们哭成了一片。
我没有去做干预,让大家沉浸在这样的情感流动中,彼此疼爱。
这样真挚的表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太少了。我们相爱相杀,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尤其是男孩子大了以后,父母们对孩子的亲密接触越来越少,难得的彼此看见的机会,大家都触动很深。
原定两个半小时的活动,最后做了三个多小时,大家还恋恋不舍。
过程中,我问一个男孩子,现在还想要玩手机游戏吗?孩子干脆地摇头,说更喜欢这样的情感交流,平时实在太少了。
孩子们真的需要被看到呀!妈妈们难道不需要吗?
让我们彼此相爱,不再相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