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一条属于我自己的有趣的路。无关风,无关雨,只有我和生活。
——伊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线索。
2.品读课文,学习以独特视角刻画人物的方法。
3.联系生活体验,感受文中的父子深情,体会文中表达出的独特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语:
有一份爱,深沉无私;
有一种情,细腻真挚;
有一次送别,刻骨铭心;
有一个背影,最不能忘。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我读的这段文字出自现代作家朱自清先生于1925年写的一篇回忆性纪实散文——《背影》。
(篆书课题:背影,朱自清)请同学们围绕题目和作者提出问题。
例如:朱自清写谁的背影?在怎样情况下的背影?为什么写背影?表达了朱自清怎样的情感?
作者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记忆清晰,印象深刻)究竟父亲来信说了什么,竟让作者泪如泉涌?《背影》里那次父亲待我的好究竟是什么?父亲在信中说:“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同学们,父亲这封信在暗示儿子什么呢?作者说《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指的是什么呢?
合作交流,预习反馈(一)根据所给的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要求:认真书写,错一补三。
1.乱七八糟的样子。( )2.凄惨暗淡,不景气。( )3.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
4.感情积聚在心里。( )5.细小而琐碎的事。 ( )6.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 )
答案:狼藉、惨淡、触目伤怀、情郁于中、琐屑、祸不单行。
(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4分)
要求:徒弟回答,师傅解析。
A.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革命家,代表作品有《背影》《春》等。
B.《背影》一文中共三次提到“背影”,其中重点描写了父亲离开车站时的“背影”。
C.《背影》一文开始写“背影”,指出最难忘的就是父亲的背影,但后面展开写家庭情况,跟主题没有关系,所以第2段和第3段可以删去。
D.《背影》一文集中表现了父子之间相爱相怜的真挚情感。
助读资料 理解课文第2段作用:朱自清的父亲,名鸿钧,字小坡。人称“小坡公”。曾经在江苏东海(海州)、江苏高邮、江苏徐州等地做过小官。在徐州时,做到了“烟酒公卖局长”。1917年的冬天,“小坡公”的母亲死了,自己也因受别人诬陷被解除了职务,“烟酒公卖局长”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肥差,然而小坡公不仅没有发财,还欠下五百元的外债。
回到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而这时二儿子物华中学即将毕业,想报考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工程系,但他此时已拿不出学费,无法成全其愿望了。朱自清回到家中看到的是:厅上只剩下几幅字画和一张竹帘,原来摆在案上的巨大古钟、朱红胆瓶、碧玉如意,以及挂在壁上的郑板桥手迹等,都已送进了当铺。满院枯枝败叶,萧索非常。
(三)课文在描写父亲的外貌时,先后写了“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下列对其写作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要求:徒弟回答,师傅解析。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中光景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家境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方式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四)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主题思想?(2分)
答案:本文主要写了父亲到车站给我买橘送别,表现了父子深情。
过渡语:
一个背影,父子情深;
一次凝眸,刻骨铭心;
父爱如山,深沉伟大;
父爱如水,至善至情。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把反复出现的词语找出来。
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关键词:不相见、再相见、背影(板书)
引导思考:什么是“相见”?相,相互,见,见面,彼此会面。“不相见”即彼此不会面,你不想见我,我也不想见你。“再相见”,再,又,将要重复,再相见,将要又会面,包含着对会面的渴望。
第二课时
过渡语:
一个背影,一封家书,使彼此不会面的父子尽释前嫌、冰消雪融,使身为儿子的朱自清深深懊悔而越发思念父亲、渴望见到父亲,父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这个背影究竟有怎样大的魅力?这个背影究竟凝聚了怎样深厚的感情?请同学们细读课文。
一、说说《背影》背后的故事
“我”眼中曾经的父亲:
父亲朱鸿钧,字小坡,约
1869年出生,是个读书人。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光绪二十七年(1901)由东海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最后在徐州做到徐州榷运局长---俗称“烟酒公卖局长”,1916年因小人谗害差事交卸了。1917年自徐州失业后,便仕途坎坷、生活渐拙、老境颓唐。
曾经常年做官,受传统思想文化影响深刻,有强烈的家族观念和封建纲常思想。
“我”: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 诗人 学者 民主战士(斜杠青年--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7年升入北大本科哲学系,并改名。(故事1)
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
1920年到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故事2)
1925年写作散文《背影》
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
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
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当“老封建”遇上新青年,上演了一个斜杠青年的叛逆----不相见
二、《背影》之“背影”
过渡语: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背影究竟有什么魔力?
请阅读描写背影的相关段落。回答第一个问题:
1. 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小妙招:1、请将含有背影、描写背影的句子、段落勾画出来并判断其所处位置。2、分别从结构安排、叙写内容、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作用。3、请在每个句子或段落出做出批注。
解析思路:
题目:背影
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买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留下来了。
离开: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答案提示:“背影”贯穿全文,是文章叙事的线索,也是作者写作的重点内容,更是作者感情流露的触发点。
过渡语:少时不知世事艰,
曾经:读得懂亲情,读不懂爱
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的这样详细?【精读】
解题小妙招:1.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写了什么内容?2.字里行间包含了父于子、子于父怎样的情感?
读的懂亲情
父于子: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答案提示:先用外貌描写,(通过写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衣着)勾勒背影,然后用动作描写(采用“走、探、穿、爬”等动词,)描绘父亲去买橘时的背影,接着用特写镜头刻画父亲艰难攀爬月台的背影,最后用感情烘托背影。
(深沉无私、无微不至的关怀体贴----父爱)
子于父: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留下来了。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心疼、感动)
读不懂爱
文中当父亲亲自去送儿子、为儿子拣座位、与脚夫讲价钱送行李时,“我”得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
1.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总觉得:自以为是)
2.我心里暗笑他的迂。(暗笑:暗中讥笑。迂: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我自以为是,暗中讥笑父亲,对父爱的不理解)
过渡语:
年少不懂父母心,读懂已是不惑年。青年朱自清也曾做过令自己悔恨终生的事,好在父亲一封家书令他幡然悔悟,理解了父亲的艰辛,读懂了父爱的深沉。
现在:读得懂父亲,读得懂爱
1.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后悔)
2.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惭愧)
3.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很多大事。哪只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碎屑便忘忘触他之怒。(明白父亲的不容易,理解父亲领悟爱)
资料助读:作者在《笑的历史》一文中说:“当时家里负债累累,连利钱也不能够按期付了,大家便都不肯借了;而且都来讨利钱、讨本钱了”。
(惭愧、后悔、自责、体谅、理解)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时时惦记、深深思念)
过渡语:从以上分析中,我们看到朱自清对于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品读】
(学生自己回顾分析归纳的方法)
1.找句子2.用心读3.品情感4.细归纳
例如从以下几件事找起:
1. 父亲为我送行时,我的态度。
2.父亲和脚夫讲价钱时我的态度。
3.父亲嘱托茶坊照顾我时我的态度。
4.父亲攀上爬下为我买橘时我的情感。
5.读到父亲来信时我的情感等等。
(暗自讥讽--感动心疼--理解思念)
过渡语:有一首歌,好似专门为《背影》而作,好似专为朱自清传递心声。包含了太多成熟儿女对父母的回忆、理解、思念、感激、嘱咐!
插入歌词:筷子兄弟《父亲》“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每次离开,总是装作轻松的样子,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一生要强的爸爸,我能为你做些什么,微不足道的关心,收下吧。谢谢你做的一切,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我是你的骄傲吗,还在为我而担心吗,你牵挂的孩子啊,长大了,感谢一路上有你!”
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采用朱自清老师教会我们的方法,写一个印象深刻的情形,表达自己的情感。
写作小妙招:
可以采用外貌勾勒、动作描绘、特写刻画、感情烘托等等手法。
老师心语:儿子:你知道吗?每一次送你去学校,我和你爸早上四点多就准备好了你的生活用品,沿高速开车四个半小时,送你去学。我们总是站在教学楼下的校标旁,远远的可以看到你。凝视着你爬楼梯的背影走上五楼,闪入挂着流动红旗的班级后,一回身,我们都泪湿眼底。
每次到洛阳火车站送你上学,当看着你坐上大巴,爸爸妈妈总是快速走出候车大厅,从左边一条宽一米的便道绕进车站,隔着高高的铁栅栏,注视着根本看不到你身影的黑色车窗。车,一动不动,爸爸妈妈也一动不动。猛然,妈妈闻到旁边有卖鸡蛋灌饼,赶紧掏出手机一扫二维码,催促阿姨赶紧做一个。接着赶紧给你打电话让你下车来取。爸爸走出车站,站在出站口右侧的道牙边张望着车站里。当大巴缓缓驶出,爸妈一边一个张望着你,其实他们根本看不到你,车窗那黑黑的太阳膜遮住了你的身影,却遮不住父母的心。直到来来往往的车流阻住了视线,我们才彼此说一声:回去吧!
课堂结语:朱自清父子从不相见到再相见,走过了两年多的光景,蓦然回首,爱在原地,背影依旧。那份深沉无私的父爱、那份细腻真挚的情感、那场新旧思想的交锋、那个终生难忘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父子情深,我们与父母的故事、与父母的亲情、与父母的爱也在阅读中渐行渐深、渐行渐浓。阅读,点亮生活;感悟,唤醒心灵。让我们在阅读的顿悟中渐行渐明!
作业:
精读课文第6段,完成下列各题:
8.请为此段拟个小标题:
9.将文中横线上的动词补充出来,并说说此处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10.文中两次写到“我”落泪,分别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2 )
1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3分)
12.文段画横线句“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采用了什么描写手法?为什么要写父亲的穿戴?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