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微博上有这样一个热门话题九零后开始消失在朋友圈 引起了一大波网友的热议。
关于为什么九零后们很少在发朋友圈有人给出了许多的答案,朋友圈,渐渐从一个抒发情绪的“后花园”,变成了你来我往的社交“江湖”。(毕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很多东西很多情绪不能在朋友圈发飙 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过得不好 不想自己的父母担心 不想让领导觉得自己抗压能力弱 也不想其他不相干的人误会 于是慢慢的把所有的喜怒哀乐 都偷偷的藏了起来。
而当零零后们逐渐长大成长了起来,当零零后们也到了即将奔入二十的年龄,在你我的朋友圈里,仿佛也少了许多曾经经常频繁发朋友圈的男孩女孩们。
我想在与九零后网络差异的不同,成长的不同,在当今快节奏的发展零零后们会是另一个答案 。
朋友们,那么你们知道零零后们逐步不在发朋友圈的原因吗?
在当今网络快速发展的节奏里,各个短视频各个平台热搜的百花齐发,我们拥有了太多太多的网络信息了,也更是充分的满足了我们自己的猎奇心理。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更是潜移默化的对我们的认知层次有了影响改变。让我们对自己原本本身的真实生活产生了扭曲与梦幻。当我们想发朋友圈的时候,反而被这些东西束缚了手脚。(我想这些是一定会有的,对每一个人的潜移默化。)
而且在如今“打工人”的词汇的热爆,更是从侧面体现出了,当代年轻人们对生活的加油鼓励与无奈。试想想,如今零零后有的尚在大学或是刚刚工作的年龄,当面对学生们之间的攀比,自己对所喜欢东西的渴望甚至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压力,被生活去压垮了还有什么去发朋友圈呢?去卖惨吗。
真的是生活不易,零零后叹气。
而正是在网络平台等的快速发展逐渐提高着我们原本真实生活的层次,种种压力下的重重滋生,我们开始变成
了解我的人已经了解我,不了解我的人也不会了解我。
我愿意了解的人我自会去了解,我不愿了解的人我亦不愿花更多时间了解。
而这其中正是有个词是极好的,有一个词极好,海德格尔讲人有“向来我属性”(Jemeinigkeit)。大意是人永远是自己一个人活着的。这并不是一句带有任何价值判断,所谓批评人性自私之类的箴言,而是一个实在描述。
它指的是人的终极归宿——死,只能自己承担。没有人能替你去死,因此根本上没有人能替你承担任何东西。人都是靠自己活着的,靠别人不是不行,而是不可能的。 抛开人际关系中必要的友善互动外,当我们在朋友圈中点赞一个内容时,真的是因为我们喜欢这个内容的生产者吗?这是值得质疑的。你觉得赞,仅仅是因为他把你想说的说了。其实每个人赞同的都是他们自己,如果一个人和你观点不合,哪怕他的言辞再理性、再客观你也不愿意同意。
这样一想,人们只是在“好奇”你的生活而已,除却那些与他们生活内容切实有关的、互相交织的部分,并没有人真的会来“关心”你的生活。你乐意分享你此时此刻的生命,因为这对你来说已经是你的全部,但对别人来说这却只是一段供打发闲暇时光的谈资。 你的存在已经存在,你的存在并不依赖别人的证明,它是不证自明的。
你是如何活着的并不需要引来别人关注,如果遭来了泛泛的好奇,是浪费了时间,如果遭来了满满的恶意,是浪费了心情。 如果没有那么多想说的话,不如不说。
而这大概就是成长 就是一个让你变得 不在喜形于色的过程 学会把所有的情绪仅对自己可见 所有越来越多的人们 不在喜欢把自己的生活 展示在社交软件上 因为这个世界上 没有人能百分百的理解你 也没有人 能与你感同身受 学会自我调节 自我成熟 才能有勇气 更好的面对明天。
而在如今有的在上学有的在辍学有的在工作甚至有的已经准备结婚生子了的零零后真的是感受到了人生百态。这更是让零零后发现总待在朋友圈里,有的认不清现在该去如何做的自己了。
但我们清楚且羡慕的知道朋友圈里
从来不是真正的生活
有人会问,真的有那么夸张吗?都认不清现实了。
事实是,确实如此。
之前看到一个新闻,让人啼笑皆非。
一个在读大三的女生,在网上花了上千块买ins风的拍照道具,干花、盆栽、格子桌布……
只是为了能在朋友圈营造一个精致女孩的形象。
看似美好的照片实际是在凌乱的床铺上的摆拍。
但发到朋友圈中,她的朋友们又怎么会知道那是在她混乱的房屋一隅,所营造出来的假象。
有太多人,一直活在朋友圈里,在朋友圈里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各种人设,同时也羡慕着别人在朋友圈里的生活。
然而结果就是,他们往往忽略了自己真实的生活。
比如一到假期,看到曾经身边的朋友们各种出游照,这个去泰国了,那个去欧洲了,仿佛这是他自己每天必须经历的一样,让我们面对着疑问但有着对他的生活是否真实的好奇,因为我们正是曾经最了解他的那个人。
但或许也细想想,他的另一面,只是没有在朋友圈里展现而已。
面对这这样的动态我们在发朋友圈的时候蹑手蹑脚变了许多。
在初听李荣浩的年少有为是何等的惊艳,“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懂得什么是珍贵。”这句歌词表达了多少年轻人的心声。
我自卑,我怕在朋友圈所发的让别人觉得显得矫情。
我自卑,我拍我发文案之时会成为别人的同情或是随手一赞。
我自卑,我怕我一开始所认真的变成一场满足自我虚荣心的秀。
......
我们终于逐步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喜怒哀乐其实并不相通,深夜里的脆弱会显得有点蠢,喜欢的事物也会被人鄙视,那么不如以偷偷努力来当名号去当个看客。
但是也应该庆幸,我们摆脱了朋友圈。
因为当你越长大越知道,总是把目光往外看,我们会总爱与别人比较。比如以前看不起的人,现在过得比我好;以前很喜欢的人,竟然有了对象。
这种比较无意,更会让我们有更多负面情绪。
如今的朋友圈分离,反而让我们有了更多时间去关注自己、面对自己,从而更多反思自己,也才会有更多成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