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老板谈论到了结婚和家庭的问题:
他问,你为什么 那么想结婚呢?
我说,就是想结婚呀?……也许,是会更有安全感吧。
他说,好,问题来了,结婚了难道不能离婚吗?
他接着说下去,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我们抱着一种“反正你都是我的人了”的心态,才会不再小心翼翼,细心经营。
我沉默半晌,一时间说不出话来了。确实啊,结婚了难道不能离婚吗?难道婚姻就是所谓的保障吗?婚姻就是安全感的来源吗。
没错。我就是抱着一种 “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的心态去看待每一段恋情。
什么时候心跳的感觉要如此轻易的捆绑起两个人的人生?
后来在樊登读书会里也听到克里斯多福·孟的《亲密关系》,书中提到:
根据动机理论,人们的行为都是在其动机支配之下而做出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某种需求。我们追求或吸引别人来做我们的伴侣,是因为我们需要他/她的陪伴、照顾、了解、支持、赞赏、抚摸和相拥而眠。
为了吸引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假装自己有那些需要那个人来弥补的特质。比如说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那么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喜欢一个特别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面前,就会尽量地去表现出自己自信的一面。但在这个过程中,对方也在努力地寻找那个能弥补他缺陷的那个人,对方会是你期盼已久的“梦中情人”吗?
幼时的需求是你幻想梦中情人的根源,你相信这个梦中情人会满足你所有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梦中情人的要求变得愈来愈复杂,你的期望越来越高。你会以梦中情人所拥有的特质作为寻觅伴侣的准则,在潜意识中你把准情人和梦中情人相比,选出和梦中情人最相似的作为你追求的目标。然后就着手将那个人塑造成我们心中的理想伴侣。通常情况下,人们会用明说和暗示来改造自己的的对象。
如果你把伴侣当作满足你个人需求的工具,那你很快就会觉得要不是自己选错了人,要不就是爱的火花已经熄灭。
说到底,这安全感,就是因为懒得努力,不想一个人卑微的生活,想要结伴过日子吧。想要别人为自己承担生命中不可承担之重,希望对方变成自己所期望的样子。以爱之名,名正言顺,理直气壮的解一己私欲。
可一旦发现对方与自己的想象相去甚远,就心生反感。
可不是所有人都说,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全部吗?
是不够爱吧……
是喜欢还是爱?是爱还是放纵的欲望?是不愿将就还是自私的糖衣?谁都无权指责,谁都无法评判,只有自己才有答案。
亲爱的,问问自己,你爱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