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去年10月10日,大众点评从伴随了数十年市中心位置的长宁德必易园,搬到上海外环边的新公司地址申亚时代广场,差不多快1年了。
从原本天台小花园,小别楼优雅惬意设计,来到立体式的水泥钢筋的写字楼。某种程度上也彰显着大众点评,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大刀阔斧改变,壮士断腕的一种决心。
改变不一定带来成功,但是什么都不做,必定意味着更快速的死亡。
从2017年12月开始,大众点评的月活就陷入持续的停滞甚至下滑。而用户流失的重要原因,正是在于一系列竞争对手,对点评业务的蚕食,乃至肢解。
前有阿里系的口碑、高德地图,后有小红书、抖音、微信小程序,而每个对手,都不是善茬。
再也没机会慢下去了,也没有所谓的时间窗口期了。所谓的上海互联网小资风,早就被狼性的美团文化所驱赶殆尽。
在大美团点评公司里,点评的日订单成交占比只有10%左右。
正因如此在2019年,距离2015年美团点评合并的4年后,点评平台正式成为了公司的一个点评APP部门,以PDC(商户信息)为基础,UGC(用户内容)为核心,专注在线信息查找功能。
在商业的世界里,盈利是本质。早在17年,大众点评就已经开始探索,从交易平台转型到内容平台。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猜到,没有订单,还可以通过广告赚钱。
就像字节跳动旗下的今日头条、抖音一样,广告收入逐年火箭般攀升。大众点评强化内容属性,可以提升用户的访问时长和粘性,从而带来更高的广告曝光展示机会。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例如雅诗兰黛的大品牌,并不愿意在美团上打广告,而更愿意将钱砸在大众点评上,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着已经16岁了的大众点评的品牌价值。
在往内容平台转型的道路上,大众点评也彰显了自己的决心和资源投入。
2017年6月,邀请企鹅吃喝玩乐、黄小厨、美食台等美食自媒体,入驻大众点评,做美食版的今日头条。
2017年12月,开始投入点评二楼视频的制作,制作了基于点评达人真实故事的‘十全食美’,也邀请了SNH48、袁成杰等艺人制作美食内容视频综艺。
2018年4月,大众点评邀请了关晓彤、张艺兴等当红明星入驻平台,希望复制此前小红书引入明星所带来的种草效应,搭建社区提高用户粘性。
然而相比流量明星,在抖音、小红书上千万百万的粉丝量来说,在大众点评一波S级强势营销资源的推广下,也只能获取到十万不到的量级,最高的关晓彤粉丝量为8.5W。
而发布一条内容,点赞数也相对贫瘠,最高的是张艺兴在18年8月,发的一条关于长沙家乡面馆的内容,拿到了2.7W的点赞,而在抖音一个普通的素人点赞量都可能破10W。
在合约期7、8条内容期满后,并没有让明星像在小红书那样,在大众点评形成持续分享生活的动力,目前基本都已经成为了一个个死号。
内容化升级,核心不在于算法千人千面的技术分发能力,而在于优质内容本身。
大众点评虽早就有了超过1.5亿条UGC内容,数量上占优,质量上却良莠不齐,不仅缺乏优质的内容,也不具备能够持续输出优质内容的活跃用户。
2018年7月,大众点评开始试图,直接从小红书搬运用户的评价内容,数量高达上百万条。但遭到了小红书的强烈控诉,随后只能发布了道歉函,并删除了相关内容。
罗马非一日建成,外部'偷书',高速弯道超越不通,那就苦心修炼内容,培训自己的KOL达人。
2018年11月,大众点评重新升级了达人等级体系,新增黑钻LV8等级,贡献值需要达到3W,是原本LV7门槛的一倍。
与多个平台也打通了权益,例如腾讯视频的会员折扣,网易严选礼包、升级优惠券礼包、年会优先入选等等,刺激有创作能力的生产者持续贡献,同时将优质的内容生产者,进一步筛选出来,形成顶部金字塔型的结构。
从LV1到LV3,是非常容易的,只要发一些评论、传一些照片、在门店签到一下,一星期不到就可以达到。
从LV4开始,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就算每周持续不停的贡献内容,升级到LV8也需要至少半年时间。
一般通过优质点评,才能更快速的得到高贡献值。而优质点评的门槛是3张图片+至少100个文字即可。而这个规则,也是笔者认为大众点评水化内容较多,优质内容少的命门所在。
仔细翻看,大部分的优质点评,内容质量确实不敢恭维,就像小学生的流水作文一样,以创作者自身为视角写作,对于餐厅环境、餐品品质、口味品鉴点到为止,并没有考虑到是否会给普通阅读者带来收益。
直到最近1年,大众点评才加强了内容被用户浏览、点赞、收藏的贡献值比例。
另一方面,大众点评做内容的难点,始于店,也困于店。
首先围绕着消费门店展开,受制于位置限制,只能覆盖周围附近乃至一个市的用户,形成不了互联网传播本身的马太放大效应,创作者得到的浏览、点赞、关注较少,虚荣心反馈爽感较差。
其次餐饮本身就是一个显著的因人而异的消费领域,每个人都能对食材、口味说上几句,通过滤镜传上几张图,很难形成创作的竞争壁垒。
大众点评大部分的用户,粉丝与关注呈1:1状态,也就是系统自动互相关注的。而这其中不少用户,发过大量的吃喝玩乐评价,却点赞数寥寥无几。
同质化的内容,无法形成对用户,更高纬度的认知吸引。
而真正能吸引用户关注、点赞的内容,往往是关于高品质、高单价餐厅所产生的内容,基于每个人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形成的触动关注。
而这样的生产者,不仅生活收入要高,吃得起昂贵的餐厅,更重要的是有时间去那么多地方。
笔者关注的一位大众点评达人图九哥,自点评改版以来,从刚开始上千的粉丝,目前已经累计到6.3万,应该是排行前几位的榜单用户了。
他的内容除了上面说的记录高品质高单价餐厅外,往往还会有一起吃饭的美女自拍,从而吸引了用户关注和点赞。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美食相关的优质内容,创作门槛较高,因门店LBS特点,内容所能触达传播的覆盖量又有限,着实难产生优质创作者。
大众点评虽手握上亿内容,但过往16年时间里,更多的做的一件事,是鼓励用户生产更多内容,而不是生产高质量内容。
通过用户上传的内容,给线上商家商户背书,让大众点评形成对商户的流量吸引,从而愿意支付广告推广费及团单预定上线的方式。比如霸王餐,目前就是新商家开店,在点评购买优质评价的方式,付费金额不菲。
从商家侧继续分析,大众点评的模式,可能天生注定了,它难以产生优质内容。
一来,淘宝对于线上商家来说是生意的全部,但是点评对于线下商家来说只是一部分,互联网的口碑虽可以穿越LBS的限制,但大多数时候,用户决定去不去一家店吃饭的时候,在一家店门口望一下,看一下菜单,看一下人流和装修即可。
大众点评更多的时候,是解决事前的出行规划及相近情况下的同比选择,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引起商家对于大众点评的重视,就需要积累足够多的评价内容先,形成体量的吸引。
二来,点评内容与门店强绑定,免不了让商家产生用户好评引导意图。霸王餐是官方认可的花钱买好评,商家自己也可以写好评送饮料等方式,来诱导用户。
当内容跟商家利益产生关联的时候,就很难纯粹,很难突破做到王兴所说的‘公平可信赖’。
反观抖音、小红书,用户群体多以年轻的90后女性为主,这个用户群体不但具有高活跃度,而且具备强大的购买力,且天然具有社交基因。
通过得当的运营战略,如引入MCN和明星打造一批优质的头部内容,以头部内容带动腰部内容,进而撬动长尾内容。
在小红书,用户可以以不同的内容链为区隔,自然形成分层,社群也由此建立。从这角度,大众点评之前可以简单的搬砖了用户内容,但很难复制核心的运作模式。
经过风风火火的2018年改革,及所带来的2次负面风波。2019年以来,大众点评又逐步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这样的安静,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不是一件坏事,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需要耐心。
在此期间,点评也做了很多的改版升级,但目前来看更多还是复制了小红书、抖音等成功平台的规则,并还没有找到基于O2O的美食内容运作生态的突破方向。
西线无战事,留给大众点评的时间窗口,并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