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读人,读社会。
我们抛去这三者的关系不看,单看单独的个体。读书呢,我连入门都不算,不知道是不是高中的后遗症,一看书我就犯困,好吧,我不找原因。我知道该多读读历史,涨见识;多读读哲学,涨胸怀;多读读专业书,涨专业能力;多读读,…读社会呢,这个我只能说说我在混的大学。所以,我今天呢,分享一下我在大学里读人。
知己,知彼。
知己,知己,知己……这还真的是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
我清楚的记得,米姐姐当时让我做自我介绍。我真的除了年级专业班级姓名没什么的好说的。恩,还有性别,我们当时面基,直接能看出来的……还有什么呢?米姐姐提醒我,分析一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我……我……我总不能说,我天真活泼开朗吧。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真的就是懵逼的。
我是一个……恩……特别随意、特别爱折腾的人,比如说大一的时候总翘近代史,结果某个下大暴雨的天,整整3个班一共去了4排人的时候,我蹦跶着去上课了,比如说约电影约火锅一般是说走就走,比如说,恩,我现在住在家里,早上用1个小时去学校,晚上用1小时回家……
为什么说这个呢,我就是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我的随性程度,不是说这样不好,我现在也很随性,但是什么事情用上一个太,过分了,那就不对了。比如,之前朋友会和我约吃饭约电影约玩,提前半个月的那种,但是一般到提前两天的时候,我一般都会推掉。一次两次还好,多了他们不想约我,我也不敢答应了。所以,我就知道了,我的优势在于性格洒脱,我的劣势在于没有原则。
这些对我自己优势劣势的判判定,加上其他一些,是我交给自己大学的第一份答卷。然后,大学是一个有着1000+种可能性的地方。我开始做事,然后的事就越来越不美妙了。
刚开学的时候我加入打击乐俱乐部,想组一个乐队,还加入了组织。那个时候和学长学姐交流的很多,甚至我的热情还感染了他们,让他们觉得还是有值得拼一把的期待,本来对社团漫不经心的,后来很多次开会讨论了大致的发展发向,而我则是负责实施。后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家分歧过大,最后不了了之。付出了很多心血的东西,就这样一个结果,说不难过是假的。但真正难过的是,我发现很多时候一个人空有一腔热情一点用都没有,团队必不可少。而我发现我的能力却不够做一个领队人,服众靠人情是远远不够的。反反复复挣扎了许久,我亲身体验了一回,当断不断,必受其害。没有足够的能力,我真的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重要。
学生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在我们学校最直接的判断方法,那就是考试。说真的,我哪有什么心情学习啊,我对我感兴趣的东西可以说一门心思扑在上面都不为过。其他还好,数学学的那叫一个惨不忍睹,我打算花一个星期复习(预习)两门数学,结果一门都来不及,最后两门都草草的看一遍,两门都踩着分数线过了。没花多少时间所以考不好,那是自我安慰,自己学的怎么样,自己心里哪能没底,都知道不行了,还不多花点时间,其实就是高估了自己。我真的没有想象中那么聪明。
那好叭,我承认,我确实不聪明,那我笨鸟先飞?我勤能补拙?这样总行了叭,然后问题就来了,我发现我真的一会儿就被手机给勾引走了,好不容易忍痛把手机藏的老远根本不想拿了,结果!我!睡!着!了!真的是,不能忍了。好不容易看了两天书,逃过了开会、策划,拒绝了约玩,然后生病了……我舍友告诉我说,她的班主任曾和她说,你爸妈惯着你,你自己不能也惯着你自己。然后我就知道了,我是自己把自己惯坏了,我没有想象中那么能吃苦。
说真的,看上去实在是太惨了。事实上,我自己也自暴自弃了一小段时间。也就那么几个小时吧==当然了,我只能说我这个人非常想的开,特别擅长化解压力,特别擅长转移注意力。我妈妈都懒得管我了,管制了我的零花钱,各种嫌弃我,表现为懒得理我,我的吸引力都没有电视剧强了。反正我就在各种被嫌弃的状态下,突然意识到,无论做什么选择,都要承受相应的代价。换句话,用微观经济学来解释,就是机会成本。虽然之前是过的惨了点,但是至少我在认清自己的道路上是越走越远了。
接下来,当然不是直接就一路顺风顺水,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那是套路,不是生活。生活很调皮的,他就喜欢和我们开玩笑。自从我妈突然决定去学摄影之后,连带着又去学了烘焙。反正我是义无反顾的住回家了,天天晒好吃的,我本着有福同享的想法,带给朋友吃,大家都挺开心的,那我就想干脆帮阿姨一起卖吧,结果我发现没人理我,我好伤心。后来我和朋友一起成立的“小怪嗖”团队,没错,是小怪嗖(sou),不是小怪兽。我们以“湛露”微信公众号为基础,以微店为平台,提供线上旧物置换。恩,我们才开始做微信公众号的推广,看上去还不错的样子,反正我们现在每天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写推送稿,一步一步的走,根据不同的反馈,不断调整我们的思路和方向。虽然很烦,但还是很享受这样的过程。除了这些,我马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试,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复习,怎么做选择成了一个大问题。
我说我自己,就差不多说到这儿了。
知彼嘛,如果你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缺点,那就是最大的漏洞。每个人必有所长,每个人必有所短。人都有排异心里,所以我们往往很排斥那些尤其是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人,然后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说真的,如果你的身边都是和你想法差不多的人,不觉得很恐怖么?很多事情,如果自己无法拿主意,想问身边的人呢,一个两个大部分人说,我的可以诶,我觉得没问题,我觉得这样挺好的,然后呢?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得来的数据,是不完整不具有代表性。认识一个人不是简单的聊聊天,最好呢是共事,只有自己体会到的,才是最真实的。
作者:吴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