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的第一天早晨!终于可以完整的记一双鞋带了[捂脸][捂脸][捂脸]真的长大了,高中陪完你就不是我的滴啦!!!”
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发的这则说说,心里是五味杂陈,说不出的一种味道。15岁了,才会系鞋带,这是什么概念啊?长得那么大个儿,吃了那么多米饭,走过那么多的路,这点小事居然到15岁才会独立完成。
孩子只要有人帮他做,乐的舒服。大人们为什么不叫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己的事情或者家务呢?疼孩子难道就是不让他们劳动吗?
不觉得做劳动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吗?在劳动中懂得劳动的辛苦,才会珍惜劳动的成果。
孩子不喜欢跳舞,不喜欢画画,讨厌学习。家长们会想尽办法的诱导他们去学,甚至去逼他们完成,对孩子的眼泪,对孩子的哭闹视而不见,你就必须听我的去学习,还得学有所成。
对学习如此重视,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也是倾其所能的,无条件的以孩子的学习为重。
其实我想说的是,在重视孩子学习的同时,劳动也同样得重视起来,不仅不会拖他学习的后腿,还是他学习的神助手。
邻居家的两姐弟都考上了大学,这是一对人人传诵的姐弟。每个周末在家里除了学习,就是帮爷爷奶奶做各种事情,农忙时各种重体力活都要干:掰玉米,扯黄豆,割稻谷……农闲时弟弟承包了做饭的活儿,喂猪也是弟弟的事,家里的一些重活反正都是弟弟干。姐姐就会去洗衣服,帮爷爷奶奶去打理菜园子……只要在周末就能看见这姐弟俩忙碌的身影。每个人都这么夸他们,学习好的没话讲,这人还这么勤快,爷爷奶奶教的好,这孩子将来出息大。
用他们姐弟俩自己的话来说:“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这些事情我们都会做,就应该去做。在劳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苦,体会到干体力活的不容易,长大了就不想再吃这种苦,所以才会拼命的去读书,去考一个好大学、好专业。读书的苦比干体力活的苦舒服多了。”
好多道理跟孩子们是讲不通的,只有让他们去多实践,才能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做人的不易,也才会去主动的好好的学习。
不会劳动的孩子,可以讲是孺子不可雕也。二姐家的儿子十岁了,什么都不会干。让他做个事情也是懒得不肯动,因为什么事情他的爷爷奶奶都帮他包干了。成绩看上去是在上等,却永远拔不了尖,我想他的学习也是被动的去学吧!
大姐家的女儿才八岁,自己的书桌自己负责整理,每天要把自己的衣服收进衣柜,妈妈没空的时候还得去洗碗、扫地。奶奶要帮忙,妈妈是绝对不允许的。所以一进一年级就被当选为班长,期末考试几乎都是第一。我想,她知道自己的事情,必须去好好的完成才算完成,成绩也就不需要父母操心了。
拉·乔乃尼奥里说:“劳动却是产生一切力量、一切道德和一切幸福的威力无比的源泉 。 ”
劳动是孩子从小就应该培养的一种习惯,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体验快乐,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幸福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