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29 闫安
黑泽明像个电影的符号。
看过的有《罗生门》、《椿十三郎》、《七武士》。几部片子里都有三船敏郎。前面两部几乎为三船“定制”,配角让观众都忘不掉,而主角想不做“明星”都更难。就象骆驼穿过针眼一样。
说说昨晚,在交道口大兴胡同深处的蜗牛咖啡里,看的《椿第三郎》吧。
垫场的是一段慨叹青春已逝的不疼不痒的民谣表演。相比起电影艺术成体系化的创作和呈现,还是以现场直播参与式的体验成份要更多一点。不好对比。
《椿三十郎》是由日本东宝映画制作发行的96分钟动作影片。该片由黑泽明执导,三船敏郎、仲代达矢、加山雄三、小林桂树、团令子等主演,于1962年1月1日在日本上映。该片改编自山本周五郎的短篇小说《日日平安》,讲述了椿三十郎率领九名与自己站在一起的武士揭露上司渎职,和生死共进退的故事。
《椿第三郎》讲述的核心,是那个武士(三船敏郎饰),靠智慧、勇气、武艺成为关键人物。更确切说是“锋利的剑刃要在刀鞘里”的智慧和胆识,是扭转乾坤的关键。勇气和过人武艺、力量队伍等,敌方综合起来,也不差,甚至更强。整体对比,形象点说,就是好汉架不过群狼。
一开场,就是主角的椿十三郎,把寺庙里九个武士掩藏,独自面对重重包围着的敌方。冷兵器开杀戒,赢得了对方领军的,奉命要杀9名武士灭口的同样武艺高强室户半兵卫的“惺惺相惜”。知道并非泛泛之辈,命令手下停止打斗,告诉椿十三郎如果想当官可以随时来自己。
这就成就和铺垫了全片的叙事平衡基点。一张一合,一正一邪。因为椿十三郎服膺正义,主动要求成为“十武士”之一。一边是助纣为虐、为虎作伥的,看似英武,实则愚蠢的室户武士。
椿十三郎,有些邋遢。
估计没洗澡,手老习惯性挠痒挠头的。其实是举重若轻,动脑想计谋,而不是那些个和他老“顶牛”的急吼吼的匹夫之勇的武士。双方武士浪人等都可对比。包括“缓冲”作用的,说话软绵绵的睦田夫人,有点泰山崩于前的味道。她在丈夫被抓危在旦夕之时,还能以不紧不慢的腔调说话,波澜不惊、轻描淡写。与黑泽明电影惊悚紧张时候的夸张音效也是强烈的对比。这在《罗生门》里同样让观众熟悉。
他为刺探,主动到室友敌方。深入虎穴。分兵布置,调虎离山。…….,故事的结局当然是邪不压正啦。但皆大不欢喜。
一个是老被戏耍、玩弄、脑残、被动,勇武却无目标的室友,在片子的最后,按照西方的模式与椿十三郎决斗。与片头部分呼应。椿十三郎一剑刺死室友后,并不开心。全片结束。
这就是人物的个性化刻画。椿十三郎有正义、有智谋、有勇气、有情绪、有幽默,也有些“浪人”。人物是饱满真实的。关键整个片子下来,印证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大道理。只是片中“椿十三郎”一角,无所不能的当担和综合了这几个特质。成了典型的英雄人物。理想的正义和正能量的化身。
"椿三十郎,已经是四十郎了吧" 。
这是他的幽默。就像他流浪汉式的“浪人”形象。但人不可貌相。智勇双全,完成壮举。
之后,又相忘于江湖。
真武士,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