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君子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朱梦涛    李士金   孙欣   夏超群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教学改革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生态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孽海花》为曾朴(1872~1935)所作,有小说林本与真美善本。《孽海花》成书于资产阶级革命走向高涨的年代,其昂扬的爱国精神和激进的革命倾向,发聋振聩。”袁编就是这样介绍“《孽海花》成书”“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走向高涨的年代”是什么时间啊!“成书于”这样一个“年代”,读者如何了解其具体信息?《孽海花》“昂扬的爱国精神和激进的革命倾向,发聋振聩”。如此高论与“资产阶级革命走向高涨”一样是空言不实。袁编云“在20世纪初叶敲起了警钟”。一个世纪的“初叶”时间范围很宽泛,发出“十八省早已都不保了”这样具体的“警钟”声应有比较具体的时间。袁编云“晚清一般谴责小说”是何意?“出于晚清一般谴责小说之上”[2],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是“晚清一般谴责小说”吗?袁编的表述往往如此“出新”。若四大谴责小说中的其它三部是“一般谴责小说”,《孽海花》是特殊的谴责小说吗?

       翁其斌李定广撰文认为,袁编《文学史》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体例欠严谨;增补欠合理;分析欠水平。袁编《文学史》在第五编《宋代文学》里增补了“四六”文,这不仅是郭本和章本所没有的,而且可能是其它中国文学史教材都没有的。郭编《文学史》谓其“凡所增补,并非可有可无”,我们不妨也以此为标准,衡量一下袁本增补的“四六”文是否“可有可无”。袁本第五编第三章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里增补了欧阳修的“四六”(略)。袁本第五编第四章第二节《苏轼的古文和辞赋、四六》里增补了苏轼的“四六”。袁本还专门为南宋的“四六”列了一节,即第五编第十一章第三节《南宋的四六》(略)。我们不妨再看一下1986年出版的姜书阁先生的名著《骈文史论》,这部38万字的专著对骈文史的论述极其详尽。该书第十四章是《宋骈四六》,其一《宋代四六骈体的衰变》云(略)本来写中国骈文史可以到陈、隋为止,至多到唐末为止,不再写下去;但要写骈文史论,似乎也要论及它衰变乃至衰亡以后的余波和影响,所以就再加写宋代一篇和明清一篇。这以下两篇只是作为全书余论来写的,只略言梗概,不复详悉。作为骈文史专家的姜书阁先生明言,写中国骈文史“至多到唐末为止,不再写下去”,但因为他这部是《骈文史论》,“所以就再加写宋代一篇和明清一篇”,而这“两篇只是作为全书余论来写的”。奇怪的是,在专门的、如此详尽的骈文史著作里都受到冷落的宋代“四六”,而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的《文学史》里却成了座上宾。袁编《文学史》将唐代骈文放在唐代散文一章里仅用一段文字简介,只是为介绍散文做点铺垫,等于是忽略了唐代骈文,介绍宋代文章遗漏了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遗漏了李清照的名篇《金石录后序》,遗漏了文天祥的名篇《指南录后序》,遗漏了苏洵、苏辙的散文,遗漏了曾巩的散文,却不吝篇幅,增补了无甚意义的宋代“四六”,这不只是“可有可无”,而是以劣汰优。[3]

君子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其实一提笔我还真不知道说些什么,我又想和老师讲些什么。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之前高中以及前期学习有过了解,理论上并不枯燥,只要多看书,一切都明白,不需要你去解释很多。因此在这一学年里我们的古代文学老师李士金一直强调一定要多看书,多读原著,希望我们都能够在原著的海洋里游泳。看着古代文学课也快结束了,对这门课以及课堂的教学方式最大的感受就是“活”。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正是这样的原因,李士金老师根据我们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课堂上我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人或者原著进行讨论,并没有强制哪一个人你去讲这个他去讲那个。这些内容完全是自己选择的,或许是感兴趣或许又是没得选又或许选哪个都一样,但是这一切的选择都是自己做的决定。既然你选择了这个话题那么就要把这个话题活灵活现的展现给大家,也许就有人对这方面的知识不清楚,那么你在这堂课中给予他的便是他人所不能给的。这堂课中你就是一位老师,下面60多名学生都在渴求你的知识,用一种“负责”的态度去传授知识可能不比那些教授差。恰巧也只有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上有这样的机会,这也正是李士金老师上课独到之处。支持我们自己去探索新知而不是老师把前路开辟好,或者解决前进的所有“难路虎”,这也就锻炼了李士金老师上课强调的十大能力之一了。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在古代文学的课堂中不仅仅学单纯的古代文学的知识。阅历颇深的老师讲解着自己人生路上的欢乐、坎坷,这些都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比如老师在上课时给我们讲的他平时生活中每天早晨有跑步的习惯,同时也讲了跑步的诸多好处。但是这些并不是只是讲讲而已,老师只是在号召我们平时也要注意锻炼,课间多活动活动,不要坐那低头玩手机。明明是人控制手机,到头来却变成了手机控制着我们。课堂中老师更是敏感我们低头玩手机,如果看到我们玩手机,他的表情将会立刻变得焦急与忧愁。可想老师有着“家长式”的关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长,不仅身体上还有心理上以及知识技能方面。最后谢谢李士金老师老师一年来的教导,收获颇多。(朱梦涛)

      没事看看李老师的微博也会受益很多的

       这学期的古代文学史课依然由李士金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学习,有了上学期的接触,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李老师的上课方式:由同学们自己上讲台讲课,老师进行点评。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家都积极参与,课后认真准备PPT,把自己所了解到的中国文学史的某一方面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出来,共同学习。同学们的讲课都非常精彩!令我印象最深的依然是周星含同学的课,她的课,说得很透彻,很形象,很生动,她个人见识非常广,通过用自己幽默有趣的说课方式把知识点呈现给我们大家,获得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而本学期我主要上去说了《琵琶记》,对于这方面的内容,李老师补充了很多,非常感谢老师!关注李老师的微博真的可以学到很多,即使以后没有这门课了,没事看看李老师的微博也会受益很多的。时光飞逝,本学期即将结束,这一年的合作,非常愉快,这将成为大学里一份美好的回忆。最后,祝老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孙欣)

       很快,又一个学期快要结束了,李老师已经伴了我们一年,和他的缘分很深,来这学校一年,他给我们上了一年的课。所以对他的课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李老师是一个很特别的老师,他不仅形象特别,留着长长的胡子,像从书中走出来的学者形象。同样,他上课的方式也一样的特别,他不是传统老师的授课,他是鼓励我们主动的去学习,去自己准备书本的内容,然后通过学生上台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对书本内容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能够最大的吸收课本的知识。在我们自己备课,讲课的过程中,不仅让我们体会了老师备课、授课的不容易,而且能够培养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像我是一个比较害羞的人,上台讲课特别容易紧张,但是在李老师的这种方式锻炼之下,我已经克服这种障碍。这也是我觉得我在李老师课堂上最大的收获。(夏超群)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传承圣贤文化,理一分殊。许多具体的学科,分支细节,都是圣贤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回顾研究朱子文学思想的历程即是传承圣贤文化。从1980年到1989年期间,大陆研究朱子文学的文章逐年增加,多数研究朱熹文学思想的文章,其基本观点很难超出前人范围,总体质量尚有可观。最突出的研究成果集中于研究朱熹文学创作领域,朱熹的诗歌和词都有了很有分量的研究论文,其散文也有赏析文章出现。这10年中的多数论文篇目,均可弥补吴长庚《近百年朱熹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之所缺漏。1980年,李开金在《武汉大学学报》发表《试论朱熹的比兴说》,1983年,莫砺锋在《求索》发表《朱熹的楚辞学略说》。1984霍松林在《名作欣赏》发表《绝妙的讽刺小品——说朱熹〈记孙规事〉》。1985年,谢谦在《四川师院学报》发表《论朱熹〈诗〉说与毛郑之学 的异同及历史意义》。1985年谭承耕在《中国文学研究》发表<论朱熹对《国风》爱情诗的注释及其对道学的宣扬>一文。马德邻在1985年发表的《朱熹黑格尔诗论之比较》是较早把朱熹诗论与黑格尔诗论进行比较的论文。韩钟文在1985年发表《朱熹论陶渊明》一文。谢谦在1986年发表《关于朱熹诗说的两条考辨》一文。1987年,林鸿荣和宋宏志在《齐鲁学刊》发表《文学史应为朱熹诗留一席位》一文,对于朱熹的诗歌创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述。1987年,谢谦发表《试论朱熹的‘美刺”之辨》一文。1987年谢谦还发表另一篇关于朱熹诗经学的论文:《朱熹“淫诗”之说平议》,就朱子的“淫诗”说进行分析评价。1987年,张宏生发表〈朱熹《诗集传 》的特色及其贡献〉一文。 1988年谢谦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发表《论朱熹的“思无邪”说——朱熹美学思想批判之一》,在文章的标题中首次出现“朱熹美学”的字眼。张立文在《哲学研究》1988年第4期发表《朱熹美学思想探析》一文。1988年,莫砺锋在《文艺理论研究》发表《朱熹的文道观》一文,提出朱熹文道观四个层次说。陈松长1988年发表的〈朱熹《诗集传》的训诂特色〉一文。1989年潘立勇发表《朱熹“文从道出”说新探》一文。1989年 ,缪钺发表《宋词与理学家一兼论朱熹诗词》一文。胡迎建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发表《朱熹诗歌艺术初探》一文,全面地分析了朱子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1989年,石文英在《厦门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发表《朱熹论风骚》一文。张晶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发表《朱熹诗境与“理一分殊”》一文。1989年,潘新和发表《朱熹的作文教学观评析》一文。金五德在1989年发表《朱熹诗评的审美趣味》一文。1989年谢谦在《许昌师专学报》发表《朱熹文学批评的批评》一文。[4]


参考文献: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448页。

[3]翁其斌李定广:“守正出新”兑现了吗?——对“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文学史》之学理批评,《学术界》2010年第11期。 

[4]李士金著《朱熹文学思想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363-365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417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921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850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945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69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88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39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94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409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35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98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78评论 4 33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205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1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56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722评论 2 36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81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年过七十,人生走过大半,与死亡碰面的机会很多,随意性也很大,所以也考虑留个遗嘱。因为没有遗产留给孩子,也没有特别不...
    香山红叶108阅读 482评论 1 2
  • 最近接了一份家教,孩子小学毕业,家境很好,父母原是景德镇人,在三亚买了房,所以她从小在三亚长大,读的是贵族学校,国...
    简宁的斑马阅读 23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