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 万事可成:一位医务工作者的阳明心学感悟

昨日,随着萧山区统战部组织的读书班踏入绍兴文理学院,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原本未预料到会与一位五百年前的先哲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直到在阳明故居看到那本《此心光明,万事可成》,这句话如一道闪电直击心灵——这不正是我们医疗行业最真实的写照吗?

在医疗一线工作30多年,我早已习惯了日复一日的忙碌,看似机械的循环中,其实充满了无数道德与技术的抉择。而王阳明的思想,恰恰为这种日常赋予了深刻的意义。

01

知行合一:医疗实践的本质

王阳明强调“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句话让我顿悟——医疗工作不就是最纯粹的“知行合一”吗?

医学知识若只停留在书本上,永远无法治愈患者;而医疗行为若没有理论指导,则沦为盲目实践。在对待每一个患者从入院到康复出院过程中,都是在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的我,虽然掌握了不少理论知识,但面对真实患者时常感到手足无措。正是在一次次实践中,才真正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

这与阳明心学的“事上磨练”何其相似!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医疗工作何尝不是最好的“事上磨练”?

02

致良知:医者仁心的内核

从医30多年,我们时常面临困境:人手少工作量大,患者要求越来越高,有限的资源该如何分配?怎样才是对患者最好的照顾?

王阳明的“致良知”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指引:“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他强调每个人内心都有天然的道德判断力,只需遵循这份良知即可。

这让我想起科室里一位老主任常说的一句话:“你们想象一下,如果病床上的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做?”这不就是致良知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吗?摒弃过多功利计算,回归最基本的医者仁心。

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医疗在某些环节被过度“技术化”、“商业化”,而忽略了其中的“人性”。重拾“致良知”的理念,或许正是改善医患关系的一剂良方。

03

心即理:从患者视角看问题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认为真理不在外部事物,而在人的内心。这一观点对医务工作者极具启发意义。

在医疗过程中,我们常常专注于疾病的生物学指标,却忽略了患者的心理感受。其实,同样的病情,不同患者的感受和需求可能截然不同。只有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才能理解他们的痛苦和需求。

记得有一位老人始终拒绝接受手术,无论我们如何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后来我才了解到,他其实是担心手术费用会给子女造成负担。

当我们解释医保报销以后不需要很多费用,打消了他的顾虑,他很快就同意了手术。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理解患者的“心”,才能找到解决疾病的“理”。

04

此心光明:医务工作者的精神支撑

医疗工作充满压力与挑战:长时间的加班、家里老少的照顾、紧张的医患关系……这些都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来应对。

王阳明历经磨难,却始终保持着“此心光明”的境界。他被贬至贵州龙场,身处逆境却不消沉,反而在此悟道成功。这种精神力量对我们医务工作者尤其珍贵。

它提醒我: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只要内心保持清澈明亮,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予患者最好的帮助。

05

万事可成:现代医疗的阳明智慧

《此心光明,万事可成》这个书名,精准捕捉了阳明心学的乐观精神与实践导向。在医疗领域,这种精神尤为重要。

现代医学承认自己的局限——我们无法治愈所有疾病,无法避免所有死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消极无为。相反,正是认识到这些限制,我们才更应该珍惜每一个可以帮助患者的机会,尽力而为。

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这种专注精神,也正是优秀医务工作者的特质。只有全身心投入医疗事业,才能在专业上不断精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结语:致广大而尽精微

2天的绍兴之行,让我意外地在五百年前的智慧中找到了现代医疗工作的精神支撑。“此心光明,万事可成”不仅是人生哲学,也是医疗工作的真实写照。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既要“致广大”——怀揣医者仁心的博大情怀;也要“尽精微”——注重每一个医疗细节的精准操作。这种结合,恰恰体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

期待我们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能保持“此心光明”,在平凡的医疗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因为唯有心光明,方能洞察疾病本质;唯有心光明,方能温暖患者心灵;唯有心光明,万事方可成。

一盏心灯照暗室,五百年来光不绝。今日医者承此志,仁心妙手续新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